胡俊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junping 物理化学博士/科普研究者/探索/理性/开放

博文

科学传播任重道远 ——刊媒惠2019科学传播年度汇活动侧记

已有 3451 次阅读 2020-1-12 11:35 |个人分类:科研之结|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传播, 科技工作者, 科普

2020年1月10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学媒介中心主办,北京科学技术期刊学会、卓众科学传播中心承办的“协作•赋能•共享——刊媒惠2019科学传播年度汇”在北京举办。活动旨在总结2019年度刊媒惠活动的成果和经验,开启期刊与媒体更密切的跨界合作新征程,助力新时代科研科普协同高质量发展。来自科技期刊、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4位嘉宾分享他们对科学传播发展趋势的思考和工作实践。分享过程中,嘉宾们穿插了几个亲历的小故事,带给听众很多的感触和感悟。

侄子不知道的期刊名

长春光机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白雨虹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留学的侄子把国外电视台报道的知名中国期刊的图片发给自己,说想不到中国还有这么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随后的交流充满了戏剧性,白雨虹认真地告诉侄子,负责这本期刊的正是自己。可以想象,当时彼此的惊讶表情。这件事对白雨虹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触动,她认识到自己对期刊的社会宣传实在太少了,就连时常与自己有互动的侄子都不知道,由此也激发了她要扩大期刊的社会知晓度的决心,让亲人朋友以及普通社会公众知道这本科技期刊,也让科研工作者的成果更多地被社会认知。正是出于这个初心,她设计策划了“2019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评选”活动。这次活动不只是让期刊的新媒体平台增多了关注者,更是让光学领域的年度重大事件与公众第一次这么亲密接触。

不期望入选的低调科研者

当白雨虹策划的“2019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评选”如火如荼进行之中,却出现了一个意外,有一位知名科研工作者要将自己的工作撤出候选名单。白雨虹亲自抵达对方单位进行交流沟通,解释这次评选活动的初衷和用意,获得了对方的理解和认同,这才使得这次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白雨虹主任还说到一个小花絮,那位科研人员的同事看到了这个评选事件,纷纷要进行投票,却被这位低调的科研者阻止。当下的很多评选活动,大家都是遍发朋友圈进行集赞,而咱们一些科研人员总是埋头苦干,并不希望得到社会的关注。这就需要一些组织和机构能够成为桥梁和纽带,彻底消除他们在社交上的疑虑,创造条件更好地与社会交流。

常被误戴学术头衔的科技传播类期刊

第一次听到《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这个名字的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一本科技学术期刊。在刊媒惠2019科学传播年度汇上,这本出版物中国联合创始人陈序先生向大家解释道,创刊120周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实际是一本科技传播类期刊。他用“盒子”来比喻科学家们耕耘的专业内容,而这本科技期刊的定位是在盒子外面,但是保持对盒子密切的关注和联系。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收到了贺建奎向Nature和JAMA投递的有关“基因编辑婴儿”的未发表论文手稿资料,正因为杂志不是学术期刊的定位,不只是“退稿”这么一个简单程序的操作,更多地关注了社会伦理规范和科学规范,因此在2018年11月披露了这个事件,随后贺建奎向外界表示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

    这就是在这次刊媒惠2019年度科学传播年度汇活动上听到的三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或许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总在某一个细微之处让听众产生共鸣和感慨。身处于科技如此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要让身边的家人朋友乃至更多的社会公众知道我国科技的突破和进展,感受到这份客观自信的沉甸甸荣誉;我们要更多地为低调的科研工作者创造传播的平台和条件,让他们既能静心科研又能更好地体现科研成果社会宣传的价值;我们还要更多关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让科技为我们的健康和美好生活造福。科学传播任重道远,未来让我们协力同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9823-1213877.html

上一篇:元素收藏:视觉冲击下的科学启迪
下一篇:面向公众科学传播的“四到位”
收藏 IP: 120.244.140.*| 热度|

2 武夷山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