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该公众号发表时间:2019-12-10
访谈人:杨明,男,1962年5月生,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高等学校井冈学者特聘教授、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物。担任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新型给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中药设备工程专业技术委员会会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精油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炮制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药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保健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任《中草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现代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世界中医药》杂志、《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中华中西医杂志》等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药制药体系、大健康产业化等研究,在中药新制剂、中药新装备、中药炮制等研究领域尤有特长,创建了中药制药装备研究基地和国家级中药炮制传承基地,研制了20多种创新药物、饮片和健康产品。先后主持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等各类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技奖励20余项;主编《国家新编中成药》、《中医香疗学》和《中药药剂学》等专著、教材11部,副主编3部;授权专利8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在多年主持企业研究开发管理工作期间,立项开展中药新药品种研发150多个(其中5类新药20个),新上市品种108个,如肾宝片、熊胆舒喉片、熊胆痔疮栓,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记者:杨校长,您长期从事中药制药体系研究,在中药炮制研究领域尤有特长,建立了国家级中药炮制传承基地,请问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应如何传承与创新?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药炮制的发展? 杨校长: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是国家战略要求,但传统的“特色炮制技术”,由于长期以来“传承不足,创新不够,转化不力”,存在着“原理不清、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控缺失”等问题,有的技术与品种甚至濒临失传。作为“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负责人,我长期致力于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科学发展、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课题组历经40余年,四代人的持续努力,提出了“传承为基础,创新为手段,转化为目的,聚焦传统特色技术”发展思路,开展“理论传承、炮制机理、工艺优化、技术创新、质量标准、炮制设备”六位一体的研究。
在传承创新传统炮制理论方面,系统总结传统制药理论、制毒理论、辅料理论、生熟理论等;提出了“药性炮制理论”,炮制改变药性与物质基础、生物效应和代谢组学的相关性。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方面,构建了以水飞、干馏、药汁制为代表的技术体系,系统开展青黛、炮附子、熟三七、鲜竹沥、药汁饮片等特色技术、规范和标准研究。针对青黛传统特色水飞技术,传承了青黛的最早历史纪录和详细的操作方法,阐明各环节炮制原理,制定质量标准,创新旋流、水飞关键技术,研制第一台青黛工业化专属设备。针对炮附子饮片,挖掘传承起于汉代、现已失传的炮附子工艺,首创了微波炮附子的新工艺,培育了“炮附子”名优品牌,远销海内外。针对鲜竹沥品种,古法的干馏实际多被水煮和醇提替代,影响疗效,在干馏古法炮制基础上,设计了干馏专属设备。一系列传统技术及产品研究,为炮制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技术体系、为饮片产业发展提供示范,为装备研发和产业升级形成技术引领。
目前课题组已收集与炮制相关的古籍220部,收藏传统炮制器具78件,挖掘技术35项,深入研究开发饮片12种,系统整理了炮制理论和原理;通过6种技术为代表的研究,创新炮制方法10项,优化工艺23项,相关内容发表论文343篇,其中SCI 19 篇,总他引 2931次,专利12项,专著5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实现传统炮制技术的创新性发展;与四川新荷花等10多家企业合作,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12.38亿元,实现特色技术创造性转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在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等20余家国家和省级媒体宣传;建设1个炮制博物馆实训中心,对包括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在内的近万人次开展炮制文化交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内外学术及文化影响。并成功牵头建设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开拓了技术发掘、非遗文化继承与人才队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径,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记者:杨校长,您好,您致力于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研究多年,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创建了中药制药装备研究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问针对我国中药生产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您做了哪些研究?有何进展及成果?对中药制药工艺的提升有何重要意义?
杨校长:目前,我国中药生产还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热敏成分损失大、活性成分转移率低、物料性状不佳等一系列问题。从全球范围看,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药装备提供商主要集中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日本津村制药等公司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自动化技术设备、工业机器人以及信息技术一体化,建造规模化智能化饮片生产线,在中药智能制造领域形成倒逼态势。传统的中药制造也必须向精确智能控制的高效、节能、集成化方向转变。我有多年药企从业经历,深知行业痛点所在。基于这一背景,在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我开始建设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创新平台,瞄准中药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通过工艺优化、装备试制、中试验证等过程,为中药制药工艺和设备改进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初创阶段,我与另一位主创人员伍振峰都只有中药学科背景,如何跨越“艺”和“器”之间的壁垒,突破横亘在中药学和机械设计两门不同学科间的鸿沟,是最棘手也是最现实的问题。我一方面在药学院内部寻求懂制药工程和机械设计的专家资源;一方面到药企拜访老药工,深入了解中药制药工艺和装备制造存在的现实困难和改进建议,还先后从南昌航空航天大学、江铃汽车挖来机械设计和自动化方面专家,让这个跨学科的专家团队逐渐成型。在装备设计环节,伍振峰则会去找药学院教授手绘草图,再拜托其他机械设计专业的教授用软件绘制出来,经过反复修改打磨,将图纸交付工厂生产。
研究和改进制药工艺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作支撑,这也是改进中药装备的基础。从课题组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传热传质-油水流变特征’的中药挥发油提取工程原理及工艺调控规律研究”,通过大量基础研究,明确了挥发油提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关键参数。基于这项研究,他们改进生产工艺,开发出相应的提取装备,大大提升了上述药材活性成分的转移率。技术突破也让降能耗成效凸显。以“微波提取、干燥的共性关键技术”这一研究为例,在短期内就推广至200余家重要制药企业,帮助他们节能降耗,其中5家企业3年内累计实现节支1220.25万元,节约电量241万度,节约标煤964.5吨。基于此,平台一直坚持“工艺引领装备研发,装备支撑工艺研究”的整体思路,专注于中药制药前处理、提取、干燥、灭菌等环节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研究。项目组已自主研发智能制造装备14台,申请65项,授权36项,实现“一种提取浓缩一体机”等3项发明专利、“一种料液浓缩装置”等6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转让给江西赫柏康华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并在学校持续的技术服务支持下,成功助推“智能离心振动干燥机”“智能中药精油提取设备”“智能中药固体低温灭菌机”等6台中药节能、高效制药装备上市。
通过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变中药制药工艺粗放、制药装备受制于国外厂商的现状。突破中药工业核心制造技术,实现自主智能成套设备的产业化,通过中药制造成套智能装备带动零部件、感知器件、信息系统、设计和控制软件等配套产业的全面发展,推动中药产业技术创新升级。
记者:杨校长,您对大健康产业化也颇有研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医香疗是“治未病”中独具优势特色的健康服务技术,您是如何开始中医香疗理论和中药精油产业的研究的?
杨校长:中医香疗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借助芳香物质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治疗功效,将芳香药物制成适宜剂型,通过按摩、外涂、艾灸、熏香、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预防、治疗或康复疾病的一种传统自然疗法。而目前中医香疗产业存在理论基础薄弱不足,制备关键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创新不够、医疗保健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团队在保持和加强“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研究”“中药制剂剂型研究”的基础上,整合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制药装备优化、中药制药工程等方向的优势力量,开展了“中医香疗和中药精油产业链开发研究”,旨构建中医香疗的科学研究体系、加速中医香疗规范化、中药精油标准化建设、建立中医香疗健康服务模式,彰显香品工程综合开发优势,保障中医香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地核心技术与装备,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再发力。
黄小英(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医香疗是在学校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药挥发油的提取装备与工艺研究与开发的过程中,围绕中药精油的“精准、独特、速效、天然”的优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发健康产品、发展服务技术。传统的香疗与现代芳疗相互借鉴融合,并与中医传统技术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香疗,其以平衡阴阳、调理气血、形神共养独特方式,起到“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治疗重大疾病的协同作用和养生康复的核心作用。
在杨明教授的带领下,精油团队逐渐壮大,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仅用2年时间建立了中医香疗研究院,与企业共建2个联合实验室;获批江西省中药精油产业化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成为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精油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填补了中药精油产业尚无社会团体组织这一空白。目前,团队在研项目30余项,申请专利29项,获授权专利12项,构建了100多种中药挥发油数据库,出版《中医香疗学》1部,发表论文60余篇,服务50余家企业,设计了鼻炎疏通油、咽炎漱口水、头痛贴、安神油、止痛贴等30余种产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