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河古代的文明,称“两河地带文明”或许准于“两河流域文明”
——Valley,既可解释为狭义的山谷,有时也可泛泛地表示“流域”
——《现汉》之“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Valley常指“以更高土地作边界的平坦、低处的宽广土地区域”
——Valley Civilization可泛指高于河流任一高度为边界的谷地范围
——英文“流域文明”,严格意义上的直译一般指“河谷(谷地)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是两河之间还是两河流域?据称Mesopotamia源自希腊语,而阿拉伯语自称“两河地区(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
两河之间,作为比喻是可以理解的,也便于记忆,但在区域范围上不够严谨。有比喻比没比喻好,但只理解为两河之间就偏颇与局限了。
阿拉伯语自称“两河(地区)”的具体情况目前只是个疑问,不太清楚其与希腊语Μεσοποταμία之间如何演进的。
我不懂阿拉伯语。根据谷歌翻译,two rivers与“两条河”的阿拉伯语翻译均为“نهرين”,rivers与“河”为“نهر”。从比较看,右半部分是同样的,都是“河”。但是“两条河”的左半部分的含义并未译为“二”。
根据谷歌翻译,الرافدين对应的英文是Mesopotamia,بلاد则是Countries。而据熟悉阿拉伯语的朱和海先生介绍:阿拉伯语中的“بلاد”,本义是“places”,不是“countries”。
我疑心“两河流域”的译法是中国人的发明及创新。因为流域是水文学专用的、有严格科学含义的近代术语,因此,用以翻译古代词汇肯定是不合适的。根据《中东,为水而战》作者朱和海先生提供的阿拉伯语“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我觉得直译可以是两河地域,雅译或许是“两河地带”。美索不达米亚,字面含义上,概括力很勉强,表面上省事了,但难以准确概括那个区域,无法覆盖两河之外。依托两河向沿岸两侧发展的文明,两河外的文明区域被放弃了。而实际直,两河文明区的多个城市及文明,其实是以河为轴线,向沿河两岸发展的。
两河地带,是我现在想到的最适合表述那个区域的词语。两河流域,作为古语的准确解释,太超现代了、超科学了。作为不严谨的代称则是可以的。一带,在中文中,可以表示附近,也可以表示线状的附近地带。
流域是个严格的地理概念、水文概念。我想,流域在不同辞书中的含义,应当是比较单一的,而不是多元的。中文“流域”的准确含义与辞书解释,以前我没有特别在意。《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流域”,解释为“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最值得注意的,是说明“整个地区”。这与流域的科学概念基本一致。
尽管我对两河文明所知甚少,但“两河流域”作为严格的术语,有其地理的边界。现在的“两河流域”,我不知其边界与地理边界的差异,我相信,中华大地,除所谓两河流域外,可能没有随意误用“流域”的其他例子。
两河流域,不知中文的首用在什么时候。两河文明的说法,倒没什么差错。我不是说“两河流域”明显欠妥,只是说其不够严谨,作通俗化、一般化使用还是可以的。
我网搜了一下,英文中罕见“两河流域”的表达,更别提“两河流域文明”了。网搜了一下,有Tigris and Euphrates River basins的表述。
反观国内,考古学者们,并不随意地使用“长江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而多使用“长江文明、黄河文明”。我前面只是谈古代两河区域的合适现代译法,至于运用现代意义上的流域边界描述,这当然可以,但它已不是古代意义的阐释,而是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新表达了。
依水文学而言,每天河流都有各自的流域,幼发拉底河流域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应当是可以独立的。比如中国的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经黄秉维先生实地考察,发现两个流域之间没有明显的分水岭,而是十分破碎。不过,它们还是两个不同的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分水岭应当也是有的,可能更加破碎与低矮而已。
下幅图表达的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两河流域,西南部有大片地区,但已不在两河之间了。此图来自学术机构的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我感觉这幅图属于严格意义两河流域的局部。维多利亚大学的底河-幼河流域图,“流域”用的是复数,肯定是视作两个流域的组合。从维多利亚大学的图看,两河之间的上游区域,底河一侧的高度普遍高于幼河。看来是中下游,幼河才高于底河。
注:此图来自:https://dspace.library.uvic.ca/bitstream/handle/1828/2398/B_2.jpg?sequence=1&isAllowed=y
这两条河,源头就缠在一起,确实与一般独立的河流有所不同。离开源头之后,存在着各自独立的汇水区。但到了下游,又打成一片了。大不列颠百科《Tigris-Euphrates river system》对两河地理与水利上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相对详细的描述:(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Tigris-Euphrates-river-system),这应当是比较权威的科学阐述。和海老师可以看一看。类似于中国的灵渠,萨珊王朝的能工巨匠开凿了5条有航运功能的运河(或许兼具灌溉功能)使幼发拉底河水流向底格里斯河:“During the Sāsānian period (3rd century CE), an elaborate feat of engineering linked the two rivers along that narrow neck by five navigable canals (the īsā, Ṣarṣar, Malik, Kūthā, and Shaṭṭ al-Nīl canals), allowing Euphrates water to empty into the Tigris.”
下面一幅图由山东水利科学研究院张保祥研究员搜索并提供,里面出现了多个“SUB-BAISIN”。不过,由于缺少图例,我一时还看不出这些“SUB-BAISIN”的上家是谁。由于两河之间的源头与下游的融合,或许独立的流域图难以实现。不过,中间有各自的独立汇流区是肯定的。这张图对于理解流域十分关键,特别是该图子流域的划分。大体也可看出,此图所示两河之间的区域,都是底河一侧高于幼河。看来是幼河流域上游的子流域划分。这种划分是地理信息软件根据DEM提取的。大体看下来,这是根据较大分支河流阈值提取的幼河上游子流域。左上角的一些小河子流域未做处理。从右上角的一根白虚线看,或许底河的子流域边界也有。可惜这幅图只是一个局部,但应当是从完整的两河流域DEM上切出来的。网页所见只是部分截图。如果见到全图,这可能是最科学意义上的两河流域图了。
张保祥研究员提供的下图看来是科学意义上两河流域的完整边界图,一般所说的的两河文明没有这么宽,而是比较狭长。两河缠在一块儿,称流域也勉强,称河流系统也正常。
因为传统的两河区域与科学意义上的“两河流域”,边界可能差异较大,在我这个水文学者看来就有点别扭。而且,其他学科也无法在辞书中对流域作其他宽泛解释。这样一区分,自然科学意义上的“两河流域”与历史、考古意义的传统“两河区域”就都清晰了。
我在网络与一些学术场合流与其他学者详细讨论过流域的含义。他们也都认为流域是个严格的科学概念。
张保祥研究员在网络群交流中提到,关于文明,用的是这个River Valley Civilization(a low area of land between hills or mountains, typically with a river or stream flowing through it.),4大文明发源地,都是Valley。
River Valley中的Valley,既可作狭义的山谷解释,有时也可泛泛地表示“流域”。
总之,两河流域,在科学层面是可以解释的,正好一个网页所说,它们可看作同一个“河流系统”。我强调的,是这个近代水文学术语,用来翻译古代区域是勉强的,只是可以理解而已。因为古人根本不知道科学的流域是何物。阿拉伯语的译法可以是简单的“两河文明”或“两河地带文明”。目前的一个疑点,是两河流域(再次说明,我觉得用两河流域指代该区域,很合适,但这是新概念的归纳,不是历史名词)像连体人一样,有无学术人士尝试对其分离?
对于“两河流域”,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流域”的含义作了判断。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顺便又检索了中国知网,一篇1924年的文章《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_卫挺生》就使用了“两河流域”一词,只不过用来表示“黑龙江、松花江二河流域”。
严格意义上,用于表示文明区域时,valley译为“河谷或谷地”比较合适,而且文明往往也是沿河地带居多,并非整个流域。只是字面上,“黄河流域文明”显得比“黄河谷地文明”气派。在汉语语境里,“谷地文明”似乎有点局促与小家子气,尽管“谷地文明”更符合英文的本义及全球共识。
网搜了一下basin civilization,似乎罕见。网上可见的所谓“流域文明”(valley civilization),它们的边界与区域,往往不是严格的科学含义,而是宽泛、模糊且有些随意的“河谷”而已。这也难怪,因为valley的边界就是很随意的、不确定的,只有流域的边界是严格的、稳定的。
说明:因系QQ对话摘录,仅作简单整理,未推敲文字与逻辑。
附1:
注:此图信息由朱和海先生提供
“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其地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现伊拉克境内),所以亦称两河流域。这片土地曾是一些文明的发源地,也曾被其它文明征服,当中包括苏美尔、巴比伦、亚述(Assyria)、阿卡德(Akkad)、埃及、西台(Hittites)及埃兰(Elam)。至于谈到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主要谈及的是“苏美尔神话”和“巴比伦神话”。
附3:https://www.thepaper.cn/ask_topic_pointQus.jsp?contid=10015321&commentid=21277550
复旦历史学系副教授欧阳晓莉 2019-03-29 古巴比伦是现代学者命名的一个王朝的名称(约公元前1894-1595),它最著名的国王就是汉谟拉比。古代西亚的范围更广,除美索不达米亚外还包括伊朗、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和古代以色列等文明区域。“两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是同义词。后者源自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
附4: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Mesopotamia
Mesopotamia
area of the Tigris–Euphrates river system
ancient civilization Location:Western Asia, Fertile Crescent, Tigris–Euphrates river system
附5:https://www.marefa.org/%D8%A8%D9%84%D8%A7%D8%AF_%D8%A7%D9%84%D8%B1%D8%A7%D9%81%D8%AF%D9%8A%D9%86
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
إذا كنت تبحث عن حضارة ما وراء النهر فاضغط هنا.
بلاد ما بين النهرين أو بلاد الرافدين (بالإغريقية: Μεσοποταμία، "ميسوپوتاميا"، بمعنى بين النهرين) كانت من أولى المراكز الحضارية في العالم. وهي تقع حالياً في العراق وشرق سوريا ما بين نهري دجلة والفرات حيث ينبعان باتجاه الجنوب من جنوب تركيا ويبتعدان عن بعضهما بحوالي 400 كم. و هي تقع الآن في جنوب غرب آسيا.
و كانت الحاجة للدفاع و الري قد جعل سكان ما بين النهرين القدماء يسورون مدنهم و يمدون القنوات. و بعد سنة 6000 ق.م. ظهرت المستوطنات التي أصبحت مدناً في الألفية الرابعة ق.م. و أقدم هذه المستوطنات البشرية هناك إيريدو و أوروك (وركاء) في الجنوب حيث أقيم بها معابد من الطوب الطيني و كانت مزينة بمشغولات معدنية و أحجار و أخترعت بها الكتابة المسمارية. و كان السومريون مسئولين عن الثقافة الأولى هناك. و التي انتشرت شالاً لأعالي الفرات و أهم المدن السومرية التي نشأت وقتها أدب و إيزين و كيش و لارسا و أور. و في سنة 2330 ق.م. استولى الأكاديون و هم شعب سامي كان يعيش وسط بلاد ما بين النهربن وكان ملكهم سرجون الأول (2335 ق.م. – 2279 ق.م.) قد أسس مملكة أكاد و حلت اللغة الأكادية محل السومرية. و ظل حكم الأكاديين حتى أسقطه الجوتيون عام 2218 ق.م. و هم قبائل من التلال الشرقية. و بعد فترة ظهر العهد الثالث لمدينة أور و حكم معظم بلاد ما بين النهرين. ثم جاء العلاميون و دمروا أور سنة 2000 ق.م. و سيطروا على معظم المدن القديمة و لم يطوروا شيئاً حتى جاء حمورابي من بابل و وحد الدولة لعدة سنوات قليلة في أواخر حكمه. لكن أسرة عمورية تولت السلطة في آشور بالشمال. إلا أن الحيثيين من تركيا أسقطوا بابليون ثم حكمها الكوشيون لمدة أربعة قرون. بعدها استولى عليها الميتانيون (جنس غير سام) القوقازيون وكان يطلق عليهم الحوريانيون وظلوا ببلاد ما بين النهرين لعدة قرون. لكنهم بعد سنة 1700 ق.م. انتشروا بأعداد كبيرة عبر الشمال في كل الأناضول. وظهرت دولة آشور في شمال بلاد ما بين النهرين وهزم الآشوريون الميتانيين و استولوا علي مدينة بابل عام 1225 ق.م. و وصلوا البحر الأبيض عام 1100 ق.م.
谷歌的直接翻译结果如下:
美索不达米亚或美索不达米亚(Μεσοποταμία,美索不达米亚,意为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中心之一。目前它位于伊拉克和叙利亚东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从土耳其南部向南延伸,彼此相距约400公里。现在它位于西南亚。
对防御和灌溉的需求使得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围起了他们的城市并扩展了运河。而在公元前6000年之后。成为城市的定居点出现在公元前四千年。这些人类住区最早出现在南部的埃里杜(Eridu)和乌鲁克(Uruk)(瓦尔卡(Warka)),在那里竖起了泥砖砌的庙宇,用金属制品和石头装饰,并通过楔形文字创作。苏美尔人负责那里的第一种文化。莎拉流传到幼发拉底河的上游,以及在阿达卜,伊辛,基什,拉尔萨和乌尔时期成长的最重要的苏美尔城市。公元前2330年。阿卡迪亚人是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中部的萨米人,被阿卡迪亚人及其国王萨尔贡一世(2335 BC-2279 BC)占领,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并取代了苏美尔阿卡德语。并且一直保持着阿卡德人的统治,直到公元前2218年被犹太人推翻。他们是来自东部山丘的部落。乌尔市第三时代的下午之后,统治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大部分地区。然后,阿拉姆派来到并在公元前2000年摧毁了Ur。他们控制了大多数古代城市,直到汉穆拉比从巴比伦来到,并在他后期的统治下联合了国家数年之久,什么都没有发展。但是,一个阿莫里特人的家庭在北部的亚述掌权。但是,来自土耳其的赫梯人推翻了巴比伦,被库什特人统治了四个世纪。然后白种人被Maitans(无毒属)征服了。但是在公元前1700年之后。它们在整个安纳托利亚北部大量传播。亚述州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击败了亚述人,并于公元前1225年占领了巴比伦市。他们于公元前1100年到达白海。
附6:http://ebookg.com/e/iFTOmFDM/
世界文明故事:两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揭密
作者: 李彦
出版时间: 2009-05-01 中国画报出版社
众所周知,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是古希腊文化。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时代时,两河流域文明就已经延续了约2000年。希腊人后来许多成就,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语,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这里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美索不迭米亚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今天,两河流域相当于伊拉克一带。这是两河文明的诞生地:苏美尔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相继辉煌于世。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由他们建立的。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又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这里有人类最早的泥板文字,上面记载了先人的智慧。苏美尔人几乎和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他们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这里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发生地。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如“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等。而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神话中,神也是用了6天创造世界,第7天休息。人的祖先因受了诱惑而犯罪。这些和《圣经》记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是《圣经》中所描述的伊句园。公元前5500年,苏美尔人在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建立了城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的社会。同时,苏美尔人在幼发拉底河流域修建了大量的灌溉工程,不仅浇灌了土地,而且防止了洪水。巨大的灌溉网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使成百万的人从田间解放出来,去从事工业、贸易或文化工作,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早在5000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创造这样发达的文明。遗憾的是,苏美尔地区的历次朝代更替,文明逐渐衰落,使该地区从一个灿烂的文明古国沦为穷乡僻壤。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虽然就此一蹶不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为这个璀璨的文明所吸引。《世界文明故事-两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揭密》正是力求通过一些珍贵的图片,希望再现5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可无论如何,逝去的终究已经逝去。历史中的美索不达米亚究竟什么样,只有靠今人不停地探索寻找了。
附7:https://www.douban.com/note/15302487/
两河之间孕育文明的起源
在希腊语中,“美索”意为“中间”,“不达米亚”指“河”,“美索不达米亚”表示“两河之间的地方”,也称为“两河流域”。
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地理名词,包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和毗邻的土地,从西北方亚美尼亚托罗斯山脉直到东南波斯湾的古代海岸,西界为叙利亚沙漠,东界扎格罗斯山脉。从地理上划分,美索不达米亚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也有一说为“下美索不达米亚”与“上美索不达米亚”。北部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上游。幼发拉底河上游为米尼坦王国,底格里斯河上游为亚述。南部地区,即下美索不达米亚,又有称为“巴比伦尼亚”(同时,也有书将“巴比伦尼亚”直接解释为“两河流域”),又可分为南部与北部,北部是阿卡德,南部是苏美尔。
附8:https://www.thefreedictionary.com/River+valleys
n. pl. val·leys
1. An elongated lowland between ranges of mountains, hills, or other uplands, oftenhaving a river or stream running along the bottom.
2. An extensive area of land drained or irrigated by a river system.
3. A depression or hollow resembling or suggesting a valley, as the point at which thetwo slopes of a roof meet.
[Middle English valey, from Old French valee, from Vulgar Latin *vallāta, from Latinvallēs; see wel- in Indo-European roots.]
附9:对于“两河流域”,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流域”的含义作了判断。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顺便又检索了中国知网,一篇1924年的文章《清季中国流行之货币及其沿革_卫挺生》就使用了“两河流域”一词,只不过用来表示“黑龙江、松花江二河流域”。
附10: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cd58d5bb32dcc3f003d2f3dc626eb627
什么是流域
来自 知网 作者:杨乾一
摘要:“Watershed”一词,对许多人来说是个新的术语.由于流域保护和防洪而广泛地采取了水土保持措施,于是流域这个术语更加普遍地被应用起来.几乎象单句一样,如众所周知的格言“水向低处流”,流域可比喻为从水槽排放漂洗水进入你的厨房污水井一样.在陆地上,假如水不蒸发也不渗透到土壤里去,通常都是排入沟渠、河川、沼泽或湖泊,这样来自地表的水按一定的方向排泄就构成了流域.在童年时代,你或许有一种嗜好,喜欢在泥水里玩耍,水由院落排入大坑里这也属于流域性质.
关键词:流域保护 放漂 厨房污水 牧场 如众所周知 沉积物 湖泊 流域性 河川 术语
DOI: CNKI:SUN:STBK.0.1981-01-006
年份: 1981
附11:
附11注:此截图由朱和海先生(他查了黄河清先生的《近现代辞源》,得知汉语“流域”一词最早出自1899年的《清议报》)。按这幅图,“流域”在国内至少1899年有比喻用法,1903年有学术用法了。
附12:网上搜到一个名字叫“河流文明”的个人网站(http://www.rivervalleycivilizations.com/),里面介绍两河文明所用句子就是违背科学的错误理解:“The valley between the Tigris and the Euphrates River was known as the land "between the rivers" in Greek.”按照地理与水文的一般理论,相邻的两条河流之间(valley between the Tigris and the Euphrates River)只有山地而不是谷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