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静
因为编辑“科学元典丛书”的缘故,我需要频繁地进出各大图书馆,遍访世界各大纪念网站,目的是收集到尽可能多的科学史图片用到书中。这些图片或记录了科学事件,或再现了科学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将赋予图书更多信息和价值。所以当我第一次翻开《播火录》时,扑面而来的高清图片,让我这个“图片控”爱不释手。
正如作者赵致真老师所言:“我写《播火录》,大概只差‘两句三年得’了。主要时间根本不是动笔而是读书,包括查找文献和搜寻资料”。这一点我特别能理解他,因为我曾经为《物理学之美》收集图片数千张,最终选定500余幅,这项工作花了我近两年的时间。而这本《播火录》图片数量高达1400幅,体量几近《物理学之美》的三倍,其在收集和甄选时的工作量之大,旁人未必能理解透彻。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赵老师跟我分享了他在取舍其中四幅图时的心路过程。这四个故事也恰好表达了《播火录》四个令我敬佩的方面。
一是第207页的沙克尔顿招聘南极探险人员广告:“骇人的旅程,微薄的薪酬,难耐的严寒,长达数月的完全黑暗,持续不断的危险,难保安全回家,如果成功有可能得到荣誉和认可”。没想到这样一份特别的招聘广告竟然吸引了5000多人来报名,其中还包括3名女性。反观我们现在的招聘启事,无一不是告诉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不是优厚的待遇就是舒适的环境。其感人至深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即便这张百余年前的广告图还有点模糊,不太符合印刷标准,但赵老师坚持要选用。我知道这张略微模糊的小图一定也来之不易,因为我曾经编辑过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图书——《极地探险》,当时也曾花不少精力在配图上,关于阿蒙森、斯科特、沙克尔顿的常见图片也熟知于心,但却不曾将视角放得这么宽这么远,也便没有收集到这张招聘广告图。赵老师用了整整四章的篇幅来讲述《科学远征》,可见他对探险家留下的英雄史诗之珍视。
二是第240页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代表合影。这是一张科学界的明星照片,比如居里夫人、普朗克、洛伦兹、朗之万、波恩、玻尔、泡利、德布罗意、狄拉克等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都在其列。后人将这张明星照着成彩色。但因为彩色照片的版权来源不清,赵老师宁愿舍弃彩色,选用有明确版权出处的黑白的版本。读者很容易在书中发现,每一张图片下方,都注明了该图片的来源。不仅如此,在每章的篇章页,都可以通过二维码链接到详细的“参考资料”。这为国内的图文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正如杨再石老师在序言中所言:“致真先生在科学上极其认真,治学严谨,尤其重视第一手资源的考证,把科普当科学研究来做。”也如王直华老师在序言中所言:“临渊履薄,才会做如此繁复的求索与考证。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有畏,深知者敬畏。”这种缜密的科学态度令人叹服,既是对这本书所提倡精神的实践,也是对人类科技史上先辈们的致敬。
三是第259页的图“由于卢瑟福说话嗓门太大影响他人工作,卡文迪许实验室专门挂起‘请轻声说话’的警示标志”。要知道,卢瑟福当时已经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掌门人。赵老师觉得这张图非常有趣,他欣赏这种平等的工作环境,他在书中也着笔重点分析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名将辈出、成就斐然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欣赏与本书的副书名《科学发现的人文启示》所表达的态度不谋而合,也正是最值得广大读者从书中获得的审美态度。在这一点上,《播火录》与《科学的旅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建构立体的人物形象,充满着人情味,使读者在加深对科学的了解的同时,更凸显出科学家的人文品质。
四是第291页的图。爱因斯坦说:“我到办公室只为了取得和哥德尔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权。”我们熟悉的世纪天才爱因斯坦,晚年所在的被誉为“学者的天堂”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大特色是“不受世俗羁绊,不为生计担忧,不用讲课授徒,不需述职尽责。这里唯一的使命,就是天马行空地思考”。为什么这里能够吸引全世界顶级的大师,从事最高层次的纯理论研究?其背后展现的兴教办学与财富归宿的故事,对当下中国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类似这些史料,给读者带来的不只是趣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带来了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多年以来困扰我们的“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或许能从中得到启发。
(作者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本文已发表于《科普时报》2019-9-2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