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worth 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arlesworth

博文

快速掌握Plan S 、开放研究、开放获取相关知识

已有 2684 次阅读 2019-6-25 10: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开放获取, 开放研究, 计划S, S计划, Plan

学术出版业日新月异,想必您对此也有所了解。想要同最新的发展保持同步实属不易,因此,我们准备了这份实用文件,帮助更方便且更快捷地了解开放研究的相关信息,特别是“S计划”。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您可能听说过开放研究和“S计划”,但是对于其承载的内涵似懂非懂。特别是资助机构如何看待开放研究和开放获取(OA)出版,以及这两者对你的职业生涯意味着什么。


开放研究是什么?


开放研究其实很简单,就是指研究,特别是研究结果,必须是开放的,所有人都能获得,也就意味着任何想要的人都能获取你所收集的数据和作为研究结果上报的成果,或是在网站上,或是作为从期刊网站下载的期刊材料,或是在预印服务器上。一旦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同一领域的同事和工作人员可访问项目数据、核实项目结果、验证项目结论,以此为基础继续今后的研究。对于这一观点,大多数人都会点头称是。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总的来说,开放研究是是一件好事,但一直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考虑到在期刊文章发表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访问。例如,由于您的机构或大学与主要出版商之间的订阅或访问模式,如果想要访问其他人已发表的论文(或数据),可能不是一件易事。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应该保护研究结果 (比如涉及商业敏感信息、专利申请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人员希望其他业界人士能够访问他们的数据,核实、验证得出的结果。例如,在医学研究中,研究人员选择了要发表的期刊,在某些情况下,实验结果并没有如资助机构所期,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点也是广受争议。


开放获取是什么?


选择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开放获取出版这个广受争议且广为人知的概念:是否所有人,不论其所属机构、所在国家、工作地点以及就业情况,都应该获取学术论文。例如,您的大学与主要出版商的订阅类型是否会影响您对已出版作品的访问级别?目前,越来越多的个人和资助机构都在对这个问题说“不”,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该能够参与研究,尤其是公共资助的研究。


因此,现在,开放获取作为一种出版模式已广为人知。您的研究论文一旦得到接纳并发表,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


当下,许多期刊都是开放获取期刊吗?为何会这样?


您可能注意到了,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正在标榜自己为开放获取期刊,这就往往给作者带来两个问题:成本和影响因子。尽管绝大多数学术论文的作者希望自己的论文(研究结果)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开放研究和开放获取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他们仍然担心备选的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通常情况下,开放获取期刊根本不具备某些同类订阅期刊那么高的影响因子。


这是由期刊出版中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决定的,大多数大学和国家资助机构仍在使用这些指标来评估学术表现。影响因子的这种使用途径(衡量您事业是否成功)是否是一件好事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讨论。现在,我们就接受现实。如果可能的话,人们就想要在影响因子更高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期刊往往来自大型出版公司,出版年份更久远,发展更成熟,在我们这个领域举足轻重。基于这些原因,研究人员倾向于选择自己领域中的此类期刊发表文章——因为这些期刊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帮助。研究人员可能很少会考虑这些期刊是否属于开放获取期刊,因为这种出版模式本身(至少就目前而言)未必一定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


把期刊影响因子看作是读者群的代表,即阅读特定出版物的人数,因为——从根本上说——这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更多的人会阅读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因为这些期刊更多的属于“跨学科”或“多学科”期刊(这是你下次申请资助的好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因子也会累加。例如,明天我发行一本新的期刊,至少得两年后,才会给出影响因子。期刊必须证明自己定期发表文章,拥有稳定的读者群,才能列出影响因子。新发行的期刊,经过了一段时间,还没有影响因子,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个期刊?这是一个好问题。


开放获取出版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成本问题。在我们的作者培训研讨会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许是最常见的问题)是:我付不起出版费用,那么如何才能选择一本影响因子高还可以免费发表的期刊。牢记,现在大多数可选的开放获取期刊向作者收取所谓的文章处理费(APC)。文章一旦得到接纳并发表,文章处理费就可以用来支付成本,确保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目前,行业内约定俗成的文章处理费平均约为1300美元。可以想象,对于许多作者来说,这种出版模式的成本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我们知道,研究人员喜欢开放获取出版这个概念(实际上是非常喜欢,而且常常踊跃支持),但是面对相对较低的期刊影响因子和相关的成本问题,也有点踌躇不前。


为什么没有人发行一系列影响因子高的“免费出版”期刊?嗯,这确实是个好问题。


“S计划”是什么?


经过上述讨论,我想到了“S计划”。引用该倡议的官网上的话来说,“S计划是2018年9月启动的开放获取出版计划,得到了国际研究资助者联盟(cOAlition S)的大力支持。S计划要求,从2021年起,由公共拨款资助的科研成果的科学出版物必须在符合标准的开放获取期刊或平台上发表。” (https://www.coalition-s.org/)


“S计划”是由欧盟内部发起的一项新倡议。关于这个倡议,已有大篇幅的文字介绍,您肯定已经注意到了。该提案的基本要求是如果研究是由签署参与本倡议的机构资助,那么研究结果和相关出版物必须是开放获取的,所有人都能获得。所有欧盟资助的研究项目必须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其他一些国家的资助机构也签署了这一倡议(例如,爱尔兰、芬兰、瑞典、英国等),这一倡议目前的进展良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至少在表面上,正如我们所讨论的,大多数学术研究人员支持开放获取出版的想法。


但是,“S计划”也遭到了学术出版行业(正如您所预料的那样)巨大的阻扰和反对,特别是那些大型出版公司和小型社会出版商。大型出版公司担心强制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文章会触碰到他们的底线(因为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基于订阅模式的学术期刊出版;比如大学每年支付固定的费用来获取期刊库),而小型社会出版商则担忧这种模式会完全将他们“扫地出门”。假设您加入了一个出版期刊的学术协会,协会向会员收取期刊使用费:大多数情况下,这是您所在的协会赚钱的唯一方式。强制在开放获取期刊发表文章将改变这一切,也就是说:当所有人都一定能够免费获取您的期刊出版物时,您的出版物才能被认定为“完全开放式获取”的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S计划”联盟的资助。


很疑惑?我懂,有很多东西需要消化。总结一下:学术研究人员想要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在所有人都能阅读的免费开放获取期刊上(这是“S计划”倡议的基础),但是这又与主要学术出版商(或小型社会出版商)的赚钱模式冲突,辩论由此而生。再加上影响因子的概念:大多数开放获取期刊的资历较浅,还没办法与本领域内发展更加成熟的期刊相比,因而影响因子较小,吸引力也较弱。


中国资助机构对“S计划”持何种看法?


实际上,中国是最早加入关于开放获取的辩论的国家之一,非常早,可参考(https://council.science/current/blog/open-access-in-china-interview-with-xiaolin-zhang-of-the-national-science-library)。


当然,这非常重要,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市场之一。一直以来,中国的政府资助机构都是大力支持“S计划”和开放获取出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即期刊应该受到质量控制,而文章处理费也应是可负担得起的。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立场。我们认为,这是因为,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研究和研究资助由创新需求(因此,首先是经济增长)主导。这就非常明确地要求研究成果可以免费提供给其他人,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以及经济的增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其他国家是怎么看待“S计划”的?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取决于您居住的地方和资助您研究的机构。“S计划”倡议有一个“支持者”清单:https://www.coalition-s.org/supporters/。您不需要在网上找太多关于这个计划的讨论和争论。从广义上讲,开放获取出版可以概括为:绝大多数活跃的研究人员支持开放获取出版,大多数资助机构暂时支持开放获取出版,出版业对开放获取出版持怀疑态度。


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的文章应该以开放获取为目标吗?


现在的学术出版进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大约20年前,我开始学术研究时,网上还没有广泛发表期刊,开放获取更几乎是闻所未闻的: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资深的学术期刊上,这些期刊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提供给机构。未来一年将如何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但是现在是时候应该更加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规划您未来的研究出版策略。


查一查您所在领域的可选开放获取期刊,看看他们的影响因子。了解一下各自的文章处理费是多少,看看哪个可能可以出版您下个项目成果?您或者您的团队是否可以支付得起文章处理费?费用是否可以由您的机构资助?您对“S计划”和开放获取的持何种看法?我们非常期待收到您的反馈。


——END——



论文润色 | 学术翻译 | 其他发表服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201402-1186750.html

上一篇:7天11场!查尔斯沃思学术巡讲成功举办
下一篇:避免掉入论文抄袭这个坑,这些避坑指南或许会帮到你
收藏 IP: 58.132.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