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记者鄂歆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发布时间:2019-05-22
“我们都叫她‘空中飞人’,从早忙到晚。”提到黄晖,与她同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生物学与珊瑚礁生态学学科组的研究员刘胜脱口而出。
黄晖
记者见到黄晖时,黄晖正在一边忙着做科研,一边指导学生学习。而就在3天前,她还远在西沙,背着30多斤重的装备潜入海底,观测一年前种下的一万束珊瑚。
“一切都在向前走,做出成果来才是硬道理。”黄晖快人快语。23年间,她步履匆匆,把汗水洒向大海,把青春浇灌在海底,种出了五彩斑斓的珊瑚。
与珊瑚结缘
1996年,学习水产养殖专业7年的黄晖即将硕士毕业,却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经人介绍,她结识了我国珊瑚研究领域的奠基人——邹仁林老先生,“我非常幸运,成为了邹老师的学生。”黄晖说,这为以后黄晖进行珊瑚研究提供了知识储备。
3年后,黄晖借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期间,接触了许多我国顶尖的海洋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他们潜心海洋科研的治学态度深深地触动了她,让她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专门研究珊瑚礁。
黄晖潜水进行珊瑚研究
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要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其中涉及一系列基础科学问题。
黄晖及其科研团队足迹遍布南海沿岸及东、中、西和南沙群岛,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黄晖用大量真实数据打通了第一关,也为后续深入开展珊瑚生物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在西沙下潜,黄晖颇感震撼,“水特别透亮,珊瑚密密麻麻,鱼儿五颜六色,螺的数量众多。”而几年后再次到同一海域下潜时,大概四五十分钟内,“看到2个螺就会很激动”。几年间,原来生机勃勃的海域变为一片死寂,亲眼目睹巨大变化的黄晖下定决心要在海底种出五彩斑斓的珊瑚。
结合多年一线调研的成果,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压力对我国珊瑚礁的影响及其响应模式,黄晖及团队提出了我国沿海及海南岛沿岸珊瑚覆盖率在近30年下降了80%以上和我国人类活动对珊瑚礁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的结论,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近10年,黄晖主持、负责多个科研项目,其中有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共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其中在SCI发表58篇;出版7部专著,其中第一作者身份的5部,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南海种珊瑚
黄晖及团队经过大量一线调研后,摸清了我国珊瑚礁的生态状况、问题和规律后,2009年,黄晖主动为自己设立了第二层台阶:修复珊瑚礁。从基础科研到应用科研,攀登之路就像是神秘的海底世界,等待着她大胆探索。
黄晖开始研究繁殖生物学,研究珊瑚如何产卵,观察发育的幼虫如何附着……她与团队尝试了多种修复手段:收集浮浪幼子上岸进行有性繁殖培育,再放流回海底;在海底钉好架子,将珊瑚用绳子绑在架子上,形成珊瑚树;拉起网格,把珊瑚种在浮床上。
无论是哪种培育方式,都需要下潜到海底。黄晖要与队员们乘坐渔船前往。早期租用渔船时,渔民因为封建思想排斥女性上船,甚至不理睬黄晖,宁愿和她的副手交流。时间久了,渔民看到黄晖屡次克服不便,坚持出海、下潜,对她的态度大为改观。
“晕船,生不如死。”,黄晖不仅要忍受晕船带来的痛苦,还要穿戴上让她站起来都吃力的30多斤的潜水装备。下潜过程中,海水依旧涌动不止,“在水里也会呕吐,吐一下,再咬住呼吸嘴。”黄晖笑着说,“我常对学生说,热爱这一行,下潜就是一种乐趣,否则就会很辛苦。所以,还是热爱吧。”
在一次次探索中,黄晖带领团队不断摸索经验。2010年,黄晖与团队第一次在西沙海域放置人工生物礁,选择放置在6米水深处,而一段时间后再来观测时,水动力将它们都打翻了,黄晖进行分析研究后,将其改放到10米水深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0年来,黄晖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构想,并努力摸索出适合不同类型珊瑚礁恢复的技术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30多项。黄晖研究掌握了我国海域20多种常见人造礁石珊瑚有性繁殖过程,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人工幼体培育,为珊瑚礁人工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西沙群岛和南海南部,黄晖与团队共建立300亩修复示范区,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包括可培育珊瑚断枝40000株的苗圃。
多方面应用科研成果
“科研成果不能束之高阁”,黄晖身体力行,凭借科研积累,为法规制定建言献策,组织公益活动,让科研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黄晖积极推动徐闻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建立和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促进福建东山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调整。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珊瑚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推动了《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的制定和修订。
“我想号召更多的人,热爱自然,敬畏海洋。”黄晖说。黄晖多次单独或联合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在渔村、社区和学校等处举办宣教、论坛等活动。她发起成立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广泛发动珊瑚礁生态科研机构、保护管理部门和民间力量形成合力,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动珊瑚礁保护和科普教育。
作为我国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黄晖还长期为有关地方边防、海关、公安、渔政等部门进行保护类珊瑚的执法鉴定公益服务。
在网络上,搜索保护珊瑚礁,点击视频,能够看到黄晖的多场精彩演讲:“珊瑚礁好比海底的热带雨林,占海洋面积不到0.2%的珊瑚礁能为30%的海洋鱼类提供家园。珊瑚礁又像是海底的红树林,凹凸不平的表面能有效消减风浪,起到护岸减灾的作用……”
黄晖说,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她仍充满信心,她要身体力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珊瑚礁的行动中来,珍爱自然,呵护海洋。
-----------------------------------------------------------------------
《海洋生态大讲堂》微信公众号
浙江省重点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合作微媒平台
海洋在说话,您我来代言!
《海洋生态大讲堂》欢迎您!
投稿邮箱:550931758@qq.com
请您在留言中标注为《海洋生态大讲堂》投稿,
并提供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我们筛选审核后,将以全文刊出!
热烈欢迎广大自愿者合伙参与公众号运营!
附: 投稿类型与要求
(1)主题一定是有关海洋生态学内容的稿件;
(2)原创文章,请配必要的图表;
(3)好文推荐,直接发来原文,或请注明出处;
(4)重要会议报道或信息,请附必要图表及其标题说明;
(5)重大项目科研进展,或重大会议学术报告PPT;
(6)重点团队介绍,或重要人物专访。
您的赞赏是我们前行的最大动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