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衰老是医学的终极命题,但是衰老是生命进化的必然选项,从这一点看抗衰老不符合自然规律,抗衰老不符合天道逻辑,但符合人道逻辑。《道德经》有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许多解释,其实有一个含义就是天地无情则永存,有情万物是过客。有一句话说的更明白,天若有情天亦老,反过来说就是有情世界必会老。
抗衰老领域有许多假说,当今学术界比较红的有三个,一是以梅奥诊所为主要团队研究的衰老细胞,二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为主研究的年轻血液抗衰老,三是二甲双胍抗衰老。这三个方向各有特点,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潜在应用价值比较大。其中二甲双胍的可用性最强,因为这种药物已经经历过长期的安全性验证,抗衰老抗癌症等效应已经相对比较明确。衰老细胞研究最终也必须寻找精准破坏这种细胞的药物,也许二甲双胍就是其中一个分子武器,从现在衰老细胞研究的衰老细胞精准破坏药物看,主要也是从过去的药物库中寻找安全性比较高的。
血液抗衰老最直接的使用方法是给老年人输入年轻血浆,这显然难以进行大规模人群推广。而且这个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近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教授Tony Wyss-Coray再次就这个研究向前推进,提出了新观点,声称在老年血液中找到了导致衰老和大脑功能衰退的关键分子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消除这个细胞粘附分子,衰老血液对大脑的影响消失,老年大脑功能能回到年轻态。研究成果近日刊登在著名期刊《自然·医学》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即CD106,属IgSF成员。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配体为α4β1(VLA-4)和α4β7。其与VLA-4相互作用参与白细胞穿越血管壁到达炎症部位,以及T-B细胞间相互作用。
最近这个研究有许多人介绍,也可以自己查到全文阅读。我想说的是,许多研究都是讲故事,大家千万不要过于认真,要看到这些研究背后的明确的缺陷和不足。
例如关于年轻血液抗衰老的问题,最早的研究是利用血液交换小鼠发现的现象,这种小鼠是很久以前被生理学家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就是让两个不同情况的动物血液循环混合起来,具体是把两者的皮肤对接缝合,血液循环建立联系,类似于人工共生状态。把老年小鼠和年轻小鼠共生发现,年轻小鼠没有明显变老,老年小鼠可明显变年轻了,因为只有血液交换的情况,根据这个现象提出年轻小鼠血液内一定存在能让老年小鼠年轻的物质分子。这符合逻辑,所以就发表了论文,指明了研究方向,将来要在年轻血液中找到这类分子。也可以直接用年轻人血液给老年人使用试验效果。于是2014年,《自然医学》Wyss-Coray团队研究发现,将年轻小鼠的血液注射到年老小鼠体内,可以改善年老小鼠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结果后来就有研究发现了年轻血液中存在某些抗衰老分子,2017年发表在《自然》,发现在人类脐带血中的TIMP2蛋白,能改善衰老小鼠脑功能,加强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不过这种分子不是一种,也有其他的说法。如果这些分子能使用,抗衰老就有了新办法,但真不一定好用。
其实血液内如果存在抗衰老物质,理论上也应该存在促进衰老的机制。最新研究就是发现老年血液内存在导致衰老的物质。这和过去的逻辑有一些冲突。因为最早共生研究发现,老年变年轻了,年轻小鼠没有受到影响。当然没有影响可能是这种物质没有跨过血液循环进入对方,也许是因为分子太大难以跨越,也许是年轻小鼠自身的抗衰老能力太强也不一定。总之还应该找找有没有促进衰老的物质才更符合逻辑。
有人心里嘀咕,这些人反正都有道理,后面会怎么样研究才更重要吧,一般来说后面的研究已经开始了,只是没有发表论文而已。那么后面会有那些研究。一是找针对这些促衰老分子的灭活方法,这研究中使用抗体是一种,但开发这种分子需要比较高的代价,且对产生的毒副作用也需要预先评估,不一定能走通。另一个就是在分子库中寻找可阻断这个物质的小分子药物。
如果从更大范围看,血液中的抗衰老和促衰老分子都不能代表衰老的全部,产生这些分子的细胞来源也是重要的问题。衰老肯定不只体现在血液,细胞和亚细胞成分,例如线粒体、外分泌体、各种维度的调节模式以及衰老细胞,都是衰老这个现象的不同表象,血液衰老研究最多不过是盲人摸的一个象鼻子。
[1].Hanadie Yousef, Cathrin J. Czupalla, et al. Aged blood impairs hippocampal neural precursor activity and activates microglia via brain endothelial cell VCAM1[J]. Nature medicine, 2019.
[2].Villeda S A, Luo J, Mosher K I, et al. The ageing systemic milieu negatively regulates neurogenesis and cognitive function.[J]. Nature, 2011, 477(7362): 90-94.
[3].Villeda S A, Plambeck K E, Middeldorp J, et al. Young blood reverses age-related impairments i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mice[J]. Nature Medicine, 2014, 20(6): 659-663.
[4].Kaiser J. Antiaging trial using young blood stirs concerns[J]. Science, 2016, 353(6299): 527-528.
[5].Castellano J M, Mosher K I, Abbey R J,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 plasma proteins revitalize hippocampal function in aged mice[J]. Nature, 2017, 544(7651): 488-492.
[6].Britschgi M, Rufibach K, Huang S L, et al. Modeling of Pathological Traits in Alzheimer's Disease Based on Systemic Extracellular Signaling Proteome[J]. 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 2011, 10(10).
[7].Berlin C, Bargatze R F, Campbell J J, et al. α4 integrins mediate lymphocyte attachment and rolling under physiologic flow[J]. Cell, 1995, 80(3): 413-422.
[8].Garton K J, Gough P J, Philalay J, et al. Stimulated Shedding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1) Is Mediated by Tumor Necrosis Factor-α-converting Enzyme (ADAM 17)[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3, 278(39): 37459-3746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