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实证主义着眼于世界普遍规律,目的在于解释世界;而解释主义关注点在于世界的差异性,未来更好理解世界。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它产生时间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是实证主义形成的标志。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称为老实证主义,20世纪盛极一时的逻辑实证主义称为新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实证主义的影响: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均发生了深刻影响,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在其后的一个半世纪是社会学的主流。
解释主义的哲学根基来源于唯心论(Idealism)。它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世界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识与解释。
解释主义的存在论(Ontology)基础是视现实世界为人类对于不同行为与状况的解释的产物,亦即现实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观构建出来而不是客观且唯一的。比如:对生物物种的分类,对社会经济体系类型的划分等等。
解释主义的认识论(Epistemology)主张对于复杂世界的认知是通过研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群的经验以及观点而实现的,研究者应该深入现实生活去领会并且通过科学化的手段及语言去解释并重建这些概念与含义。比如:交互式面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手段。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0486-1169036.html
上一篇:
思政课教师要有信仰下一篇:
习惯学习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