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2012年退休,转眼就是6年。
说起退休前后的变化,既有共性,例如大多数的退休者的时间相对自由,收入减少,等等;又有个性,在各行各业之间会有甚至相当大的差异。
通常作为某领域、某层次的领导者,失去了“领导”的对象,会有较大的失落感。
需要团队合作,使用复杂设备的科技界,一旦退休,就意味着失去职业生涯根基,不大可能延续旧业。当然,这两类退休者都可能在某种情况下“发挥余热”。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简称“学术界”)的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个人研究的色彩更浓,无需他人辅助。于是,学术界的退休人员往往在退休后带着相当大的惯性,继续退休前的学术活动。
不过,即使如此,这样的学术活动在退休前后也会有甚至相当大的变化。一言以概之,退休前后的变化,相当于“体制内外”。这里的“体制”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所谓“事业单位”及更大范围。
不可否认,中国学术界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一体制内,退休后,退休工资和医疗等依然在大的体制内,就此而言,并无退休前后之分。这就意味着,退休后若是胡言乱语,体制,这一如来佛的手掌心照样可以发威,这一点已经不是个案。
“体制”的第二个含义指“学术界”的“小”体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职称和某某“学者”之类;为此需要有纵向重大课题、经费,在专业方向的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在什么出版社出版多少专著,获得什么奖项,等等。
退休之后,不在意职称、课题、奖项,不必沿着体制(梯子)攀爬。时间上的退休前后等同于空间上的体制内外。进而言之,不受专业之限,可以关注之前专业外,时空上的变化转化为视野的转换。原先被“学术体制”遮蔽或排除在外的领域。大千世界,由被遮蔽到解蔽。
退休前后=体制内外=遮蔽与解蔽。
以上说的是“变”,还有“不变”,路径依赖。那就是这样的关注往往都从退休者原有的学术背景出发,依然带有个人的学术视角。
就笔者而言,即以科技哲学的视角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看待全球化,以及看待人类的未来,所谓“三大命运”。这就是笔者退休后,一方面是30多年学术之延续,另一方面是近年来视野之拓展。
视野的转换,遮蔽与解蔽,即关系到“语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