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iekey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ackiekeyi

博文

消除大脑‘僵尸细胞’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

已有 3810 次阅读 2018-10-1 16:14 |个人分类:医疗与健康|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僵尸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阿尔茨海默氏症

              消除大脑‘僵尸细胞’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


常炯

 

摘要

·怎么会产生‘僵尸细胞’,研究没找到清晰答案。不过僵尸细胞会诱发痴呆、中风、关节炎和心脏病。

 

·美国梅奥诊所科学家成功地采用消除僵尸细胞治疗了老鼠阿尔茨海默氏症

 

·这一成果给人类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病带来希望,不过应用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最近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是大脑僵尸细胞引起

科学家认为,消除大脑这种无生命僵尸细胞能逆转大脑神经失调,医治棘手的老年痴呆。

僵尸细胞医学上称作衰老细胞。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内会堆积这种衰老细胞。这种细胞因没有分裂能力也没有死亡,故称作‘僵尸’,也就是等于没有正常细胞功能。美国研究人团队通过老鼠试验发现,引起痴呆的僵尸细胞在智力衰退之前就聚集在大脑神经上。

 

‘僵尸细胞’怎么产生迄今仍不太十分清楚,但痴呆、中风、关节炎和心脏疾病与其有关。梅奥诊所科学家们通过消除老鼠僵尸细胞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症状不过应用于人类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 

图中绿色为僵尸衰老细胞没有细胞功能但会向周围细胞发送炎症信号僵尸细胞会诱发多种衰老疾病

 

大脑有毒tau 蛋白是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标志物防止tau蛋白的累积有助于保留大脑细胞记忆。

梅奥诊所分子生物学家、资深作者达伦·贝克(Darren Baker)博士认为,关节炎、中风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都与衰老细胞有关。

他说:“众所周知,衰老细胞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累积,多种衰老性疾病,骨关节‘僵尸细胞’怎么产生迄今仍不太十分清楚,但痴呆、中风、关节炎和心脏疾病与其有关。梅奥诊所科学家们通过消除老鼠僵尸细胞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症状不过应用于人类临床仍需进一步研究多种衰老性疾病,骨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症都与其有关 我们以前研究发现消除自然衰老老鼠的衰老细胞有利于健康可延长其寿命。”

在人的前半生时间里,细胞衰老现象有助于我们免于癌症危险。

但是,随着人的年龄增大,人体内衰老细胞逐渐累积,释放出炎症分子损伤周围细胞组织,多种衰老疾病随之产生。

这篇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文章中,研究人员用老鼠模拟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

本文第一作者、贝克博士试验室学生泰勒·布西鞍(Tyler Bussian)说:“我们用老鼠模拟大脑神经产生粘性蜘蛛网状的tau蛋白缠结,经过基因改造消除衰老细胞。

“衰老细胞消除后,我们发现有病老鼠恢复了记忆能力,没有炎症征兆,没有神经缠结,大脑质量保持正常。”

药物可消除僵尸细胞,也可防止损伤大脑细胞的tau蛋白堆积。

贝克博士说,他的研究团队也可识别大脑区域(如大脑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衰老细胞特殊形式。

布西鞍先生说:“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二种不同大脑细胞:衰老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这些细胞对大脑神经健康和信号传递起着重要支承作用,也能感受细胞衰老对神经健康的负面影响。”

Baker博士说,这是个惊人发现,因为过去不知道衰老细胞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因果关系。

他说:“我们过去不知道衰老细胞对大脑疾病变化有极大影响。让人喜出望外的,还发现了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容易衰老。”

贝克博士认为,该项研究给人们展现了一个美好远景,采用这个方法有希望防止大脑疾病损伤。

该项研究为扭转神经退行性疾病提出了新的潜在医治方法。研究团队利用基因改造方法消除了老鼠这些细胞。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前空挡时间给予治疗对抑制病情发展有重大作用。

该方法是否适用于人类临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贝克博士补充说:“很显然,临床不能采用同一方法治疗。所以我们在动物患病确认后开始治疗,并为检测影响细胞变异特殊分子建立了新模型。”杀死‘僵尸’脑细胞可防止记忆损失。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109778-1138247.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发现,没规律睡眠诱发疾病
下一篇:消除大脑‘僵尸细胞’有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
收藏 IP: 116.77.73.*|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