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zhi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zhipeng

博文

探讨宗教与社会

已有 2722 次阅读 2018-8-16 15:21 |个人分类:历史评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探讨宗教与社会


 

宗教博大精深。宗教是文化,宗教是文化中的特殊文化,宗教是文化中特殊组成部分,研究文化,宗教不能或缺,宗教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儒道佛是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也就是重要的软实力。不过佛教有其特殊性。现在也到了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的时候。           

当前的佛教同样有正反两面的内容值得重视。

正面的:时代需要佛教:善、慈、“空”(抑欲)、和。

反面的:腐败风开始抬头,宣传佛教低水平过头,出现腐败的商业运作。

 

(基督教、天主教是西方的宗教,既然是宗教,也必然有相同性。有些人把它赋予特殊的地位,因此必须予以特殊的探讨。另文研述)

 

    今日论佛教:

佛教博大精深,古代佛教含有深刻的哲理尚未全部发掘,今日的佛教融入了科学内涵,同样需要精神研究和阐发。

佛教与心灵——灵魂更是玄奥——奥秘亟待探索。

要充分发挥运用佛教的正能量为当前社会服务,同时也必须警惕,佛教界中的腐败,诋毁影响佛教的声誉。

 

     宗教现状、宗教类别、信教人数、宗教理论、宗教宣传

     邪教问题

     宗教是个庞大问题

 

                                                                          

()佛教起源

佛教史与人类史相比微不足道,其发展迅速到现在的博大精深,与人,与特定人群的需要有关;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季羡林谈佛: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他属于释迦族。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尼泊尔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10英里。

释迦牟尼活了80年,他灭度(逝世)采纳得比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说。

他出生在王家,父亲名叫净饭王。降生后7天,母亲逝世。他的姨母大爱亦称瞿昙弥,把他抚养成人。这个姨母后来成为佛教僧伽中的第一个尼姑。他生长在深宫之中,享用极端奢侈。父亲给他修建了三座宫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宫。他受到了当时刹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种学艺,军事、体育也包括在内。成年后,娶了妃子,名叫耶输陀罗。“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女姿,瑰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

释迦牟??29岁出家。出家以后,原意是想走苦行这一条路。苦行了6年,结果身体羸弱,毫无所得,涅槃解脱,遥遥无期。他自己思忖:“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佛所行赞》)不吃饭,妙法是寻求不到的。他下决心重新进食,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奉献的香乳糜。他又继续游行,到处寻求解脱之道。释迦牟尼最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发出誓言:如不成佛,不起身。坐在那里思维。他先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净,看到众生生死轮回,善人转生人神,恶人堕入地狱。他最后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后来传下来的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着重讲因果关系,是后来佛教根本学说之一,

释迦牟尼证得大道,成了佛(地球上的人身份不变,只是称号变而已,)。经过一番犹疑考虑,他决心说法转法轮。

第一次说法以后,以陈如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着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带了54人入教,此时已有比丘60人。跟着是苦行仙人迦叶兄弟三个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罗门。三迦叶有弟子500人,都受了正法。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连为弟子。他们后来成了如来佛的大弟子,两人也都是婆罗门。总之是弟子越收越多,僧伽形成了。而且诸大弟子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优婆离持戒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大迦叶弟子头陀第一,但据估算,终释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过500人。就是五百罗汉。

这就是佛教的来源

(二)佛教形成后的分歧争斗

佛教形成后,并不是一帆风顺,佛教内部有争斗,佛教外部有盛衰。

佛门内部的争斗。季羡林称之为‘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佛教形成后首先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与他的争斗,提婆达多是斗争的失败者。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在佛经中他被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他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教义,有群众。他同释迦牟尼的矛盾决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佛教史上是重大事件。他的信徒,晋代法显在印度看到过,唐代玄奘和义净也看到过。足证他的影响之深远,历千数百年而不息。这是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观点以及下面大多数论述均摘自“季羡林谈佛”)

 

其次是

神秀与慧能南北禅宗之争。

当年五祖弘忍门下,可谓人才济济,堪为人师者,有“十大弟子”

在这些大弟子中,首先英名远播的是神秀。神秀,陈留尉氏人(今河南尉氏县),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在东都天宫寺受戒。神秀是一位极博学的僧人,当时的神秀,已名闻天下。

  神秀与惠能的宗风差异,一是顿悟,一是渐修。佛门称之为“南能北秀”,“南顿北渐”。

  神秀的禅法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观心论》中。弘忍的“守土真心”,以妄心不起,真心不失为解脱。神秀继承了这一理论,他从“一切善恶,皆由心发”出发,强调观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心既是“众善之源”,也是“万恶之主”。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万法俱备。

  神秀在弘忍的众多弟子中,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不仅学问高深,还深得皇室宠幸。

  武则天在光宅元年(684)临朝执政,六年后改国号为周,自称“神圣皇帝”。在中国这个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由一位女性来当皇帝,必须要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否则难以服众。中国传统的观念认为“牝鸡司晨”是不吉利的。而此时有人发现,佛教的《大云经》中,有一段讲到一位净光天女,为弥勒佛转世,将要成为女王,天下人为之崇拜归顺,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佛教界认为这位净光天女就暗喻武则天。武则天闻之大喜过望,认为这是神的旨意,大加宣传。她当上皇帝以后,认为佛教经典为其登基提供了理论依据,功不可没,从此一改唐朝皇室“道在前佛在后”的传统,高扬佛法,抑制道教。为了深入推行以佛治国的思想,他遍请天下高僧到宫中奉养,借以提高她在僧俗两界的地位。

  当然,此时的慧能和南禅宗,还在岭南的崇山峻岭中默默无闻。

  南北禅宗的公开对立,是在慧能的弟子神会与神秀的弟子普寂之间展开的。此时,南能北秀皆已灭寂多年。发起挑战的,是南宗的菏泽神会。

  神会,湖北襄阳人。幼读五经,习老庄,渐长知佛教,不求仕进,竞至出家。神会气度轩昂,善于辩才,狷介不屈。密宗说他“顶异凡相,如孔丘,骨气殊众,总辩难测。

 

  神会开始在神秀坐下修行。神秀以为他是法门龙象,劝他到继承东山法门的慧能门下。这有点像今天派访问学的味道。传说这位年轻的沙弥来到慧能前时,慧能问他:“你远道而来,可曾带来什么重要的东西?”小沙弥天真活泼的笑答:“带了最重要的东西!”慧能说:“如果真有重要的东西,那你应该认识他的主人翁了。”小沙弥说:“神会所说的无住,就是最重要的东西。般若的知见,才是他的主人翁。”慧能说:“你这个饶舌的小沙弥!”举杖便打。小沙弥挨打的时候想,这么杰出的禅师,能有幸会晤,即使尽献生命,也在所不惜!

  神会于开元八年(720)北上传慧能禅法。当时长安洛阳一带,全是北宗势力,神会北上,是以极大的勇气,在北宗的势力范围之内公开向北宗提出挑战。

  开元二十二年,神会在滑台(河南省)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当时已经“海外知名”的崇远法师举行辩论,公开指责神秀系的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并提出不惜生命代价,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辩是非”。正式开启了排击北宗的肇端。

  神会为南宗慧能争取正统地位,打倒北宗在长安洛阳的两京的势力,手中有充足的武器。

  首先,神会认为,在传法信物上,历代祖师都以袈裟为信。慧能有弘忍所传衣钵,而神秀没有。据此证明,慧能是正,神秀是傍。

  其次,在法门的宗旨上,历代大师都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渐。慧能的顿悟才是正法。而神秀教人渐修。慧能的法门是正,神秀的法门是傍。

  神会为了南宗的正统地位,如此公开的挑战北宗,指责其“师承是傍”,具有强烈的为宗教献身的精神。在《南宗定是非论》中记载,崇远法师威胁神会说:“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如此相非斥,岂不与生命有雠?”神会回答说:“我今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生命?”崇远又问:“你如此行事,为求名利乎?”神会答道,“生命尚不惜,岂以名利关心!”显示出当年这位小沙弥以身许教的坚强意志。所以后人胡适评论神会,说他是“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

  滑台大会以后,南北两宗门下为争夺正统的斗争愈演愈烈,这种斗争迫使双方都开始依傍皇权,借助政治势力来抬高自己,打击对方。两宗之间,势如水火,“顿渐门下,相见如仇。南北宗中,相敌如楚汉”

  南北禅宗对立真正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63),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两京沦陷。经过八年战乱,虽然中央政府镇压了起义部队,但唐王朝国力耗尽,从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暴发以后,朝廷为了平叛,急需筹备军饷。公元764年,郭子仪收复两京之后,建议朝廷在各大府设戒坛度僧,收“香火钱”以助军资。等于是在卖僧人的度牒筹军资,相当于今天卖文凭。郭子仪特别推荐神会来主持此事。据说由于神会的努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会之济用,颇有力焉”。平乱之后,朝廷鉴于神会的功勋,唐肃宗将神会召入宫中奉养。神会借此机会,大力弘扬南宗。皇帝下旨将慧能衣钵迎入宫中,正式定慧能为六祖,以正法统。神会死后,在贞元十二年(796)唐肃宗责成皇太子“集诸禅师,偕定禅门宗首,遂立神会禅师为第七祖”。算是以皇权力量,为南北之争划上了一个句号。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时隔千年之后,南北禅宗之争又掀起了波澜。这次争论,源于一次重要的文物发现。

公元一九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当人们在清理第十六窟的流沙时,意外的发现里面还有一个耳洞,即今天称为第十七窟的。打开一看,耳洞内竟然藏有五万余件稀世文物,包括佛教经卷,绢本绘画,法器,史籍等等,时间跨度为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这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为近代学者研究佛教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但是一九00年的清廷,已被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搞得摇摇欲坠,自顾不暇。慈禧和光绪逃离京城,惶惶不可终日。清政府本来就腐败无能,加之敦煌地处偏远,无法对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有效保护,至使这些文化瑰宝先后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法国汉学家纳希,以及日、俄文物贩子偷窃和掠夺,今天这些文物大都藏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敦煌莫高窟】

 

    一九二六年,中国著名学者胡适,利用其参加中英庚款委员会的便利,在纳希的帮助下,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查阅馆藏敦煌写卷,他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以及《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重要经传,并根据这些珍贵的资料,编写成了《菏泽大师神会遗集》,并撰写《菏泽大师神会传》,于一九三0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成为中国禅宗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也重新燃起了南北禅宗之争的烽火。

    胡适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他认为神会才是《坛经》的真正作者。

    胡适写道,民国十三年,我试作《中国禅学史》稿,写到了惠能,我已经很怀疑了;写到神会,我不能不搁笔了。我在《唐高僧传》里发现了神会和北宗奋斗的记载,又在宗密的书里发现了敕立神会为第七祖的记载,便决心要收集神会的史料。他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过于此事的。”他认为,“南宗的急先锋,北宗的毁灭者,新禅学的建立者,《坛经》的作者—就是我们的神会!”

    胡适的研究,犹如在中国禅宗研究领域抛下一颗重磅炸弹。他的观点,马上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其代表人物是日本的铃木大拙和中国的佛学者印顺。铃木认为,禅宗作为宗教,重体悟心证,不重文字。他从“禅不可言说”出发,认为对禅只能信仰,只能体证,而不能用现代科学定义来描述,分析。铃木认为,禅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对禅的考察是体悟,而不是历史分析。从方法论上根本否定了胡适的研究。

佛教界站出来反对胡适的是印顺。有人甚至认为,印顺写《中国禅宗史》,就是为批评胡适而作。

 

我最近在读南怀瑾,他老人家讲了一段话,他说:事实上,在初唐到盛唐之际,影响中原与长江以北的禅宗,还是得力于以前四祖,五祖旁支所传的师弟们,与六祖师兄神秀的力量居多。到了晚唐与五代至南北宋,所有的佛学与禅宗的影响力,才是六祖一系禅宗五派的天下。若有人把六祖一系禅宗兴盛的一笔糊涂账,算在六祖最小的弟子神会身上,那是偏见,不足为训。

这段话显然有所指,也表明了老先生对此事的立场。

    现在看来,胡适当年发表的研究成果,未免有些耸人听闻,言过其实。因为他的辨伪的实证,还是一种演绎,并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因此他的研究成果遭到许多学者的反驳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客观的讲,胡适把禅宗放到“历史背景”之中去研究,用一种理性的,怀疑的态度去研究,认为禅宗既是“思想的”,也是“历史的”,这种方法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特别是他突出强调神会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中的作用,这点,在中国禅宗史学界,还是达成了共识。是胡适的贡献。

   【慧能的悟性肯定高,他创造了顿悟,无可非议,但著述坛经恐难以完成,因而胡适的考证极有可能。】                             

 

佛教盛衰

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几次盛衰史

佛教的盛衰与时代与政治经济有关:

关于中国佛教史上的几次法难,探研宗教的发展轨迹,是全面而准确地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重要途径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历史;期间有多次被灭:

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

北魏历朝皇帝从道武帝、明元帝、文成帝、孝文帝和宣武帝都十分重视对佛教的扶植和利用,只有明元帝的儿子太武帝例外,其在位年间(公元423451) ,发生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封建政权的力量来全面毁灭佛教的事件。 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之举

二、北周武帝灭佛事件

正光(公元520525)以后,不少原属国家的编户民众,为避苛役重赋,相继投入空门;此外,其时社会政治动乱的加剧,亦令普通百姓寻求相对安全的宗教实体之庇护。以致全国的佛寺竟有3万之多,僧、尼数目则有200万之巨,这在当时北中国的人口比例上,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6分之1

三、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的灭佛事件

入唐以后,佛教继续发展,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再一次与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利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最终在唐武宗时又爆发了更大规模的灭佛事件,甚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场政治灾难还波及到其它宗教。

“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旧唐书》卷 101 )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颁布废佛诏令,当其时,全国佛教遭到巨大的打击,佛教界称之为“会昌法难”。根据史书记载,这位“颇好道术修摄之事”(《旧唐书·武宗本纪》)的皇帝废佛的一个重要理由,如其身边受宠道士赵归真所言,佛教“非中国之教”,属于“异俗”。受此牵连,那些流布于波斯、中亚一带地区,又传入华夏,在唐朝颇受统治者礼遇的外来宗教如祆教、景教和摩尼教等,也同遭禁止。会昌五年七月,在佛教被“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中国佛教史上最后一次灭佛事件,是在“会昌法难”之后一百多年发生的,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的沙汰佛教之事。就严格意义上讲,这位五代时较有作为的君主所推行的“灭佛”之举,出发点仍是为加强国家的赋税兵役来源,以求改变社会上寺僧过多过滥的状况。

这是佛教与统治阶级的搏斗。

 

佛教内部同样有斗争:释迦牟尼主张改革,但有很大局限性。他想革新,但又不彻底。比如他反对婆罗门所竭力主张的祭祀,他反对种姓制度。他曾打比喻说:在入海以前,长江大河各有自己的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来《梁高僧传》卷五《道安传》记载高僧道安的话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释迦牟尼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有不少矛盾的人物。但他之所以成功,佛教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宗教,一方面说明它满足了一部分人民的宗教需要,同时同他这个教主”悟道很深”,提出了很多佛教理论。讲经说法吸引了众多弟子。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印度佛教史的研究,经过了100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其中的一切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有很多问题,甚至是重大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这一点几乎是所有的学者都承认的。中外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对研究工作中不足之处是感觉到的,认识到的。但是,唯独有一个我认为是佛教初期的一场重大的斗争问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过。只有现在常常使用的一个新词:“路线斗争”约略能表达出这场斗争的重要性。这就是提婆达多问题。

    稍稍熟悉印度佛教史的人都知道,提婆达多(Devadatta,旧译“调达”,意译“天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后来加入了僧伽,当了和尚。所有的佛典都说,提婆达多是一个天生的坏人、恶人,处心积虑想篡夺僧伽的领导权,多次想谋害佛祖,拉帮结伙,从事“破僧”(破坏僧伽)活动。最后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中国古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释迦牟尼成了王侯,成佛作祖,至今还高踞许多佛教国家美轮美奂的大雄宝殿中莲花座上,而提婆达多则成了不齿于佛徒的狗屎堆,成了佛教的犹大。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众口铄金,从无异辞。

佛陀既于社会得势,随而反对者往往有之,其中最著者为禅那教徒,如摩揭陀王阿阇世即初信禅那教者,又阿阉世之亲信者佛陀从弟提婆达多,亦同教徒也,故设诸计略以坏佛教。彼欲害佛者三数次,初放醉象,次使狂人,后投大石,而皆目的不果,遂自称为大师,而诽谤沙门瞿昙非大师。又云五法是道,瞿昙所说八支圣道则非真道。

所云五法者:一至寿尽着粪扫衣,二至寿尽常乞食,三至寿尽唯一坐食,四至寿尽常露居,五至寿尽不食一切鱼肉血味盐酥乳等。此皆较佛陀之戒更为峻严,因此一时得众之欢心,而暂使佛众叛教云。

文人论佛教:被贬至潮州后的韩愈,对于“外形骸以理自胜”的禅风,已不能无羡于中了。他排佛的结果,不但不能举佛门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甚至反为佛门学者所乘,而使他的思想,逐渐趋于心性问题上,构成了日后两宋理学的先河。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佛教对中国学术思想的重大影响。

(三)当前的佛教

当前的佛教,又进入一个兴盛的时代,虚云法师 慧济法师 台湾的星云大师,钟茂森博士……  众多学界的的知识精英纷纷投身佛教。周游列国、政界,影响深远。学说创新,新的禅学兴起,生活禅学说建立,禅学夏令营举办,佛教又进入一个新的局面。

 

当前的佛教

正的一面是社会经济、科技高度发展发达,物资富裕,贫穷锐减。盛世来临,从而人们需要的是精神食量、精神文化、精神寄托、精神慰藉的时代。

负的一面是,社会改朝换代、经济、金钱、权重,凌强欺弱,贫富差距、民族纷争,恐怖抬头,道德下滑。

当代世界纷乱,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都有问题,都有紊乱……国内,发展与腐败夹杂;富强与贫穷并存,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诚信丢失,你抢我夺,是非难分;恐怖势力盛行,种族矛盾突出……何去何从,出路何在。

当前的佛教界走出迷信的阴影,走向科技,佛教的经典理论传道转向科学的现代,禅学有新的提升和发展,提倡生活禅,对青年学生每年举办禅学夏令营。

当代的知识精英皈依佛教大有人在;政界、军界、知识界研究佛教皈依佛教或是佛教居士也累累不断。

青年科技知识精英剃度削发出家皈依者大有人在。

钟茂森博士简介

    钟茂森博士1973年生于中国广州,现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客座教授。澳洲净宗学院副院长、方东美研究所副所长。他1995年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获经济学学士;1997年获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1999年获该校金融博士。先后在美国德州大学及肯萨斯州州立大学任教四年,2003年迁居澳洲,在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任教。

    2011715日(农历六月十五)钟茂森博士在香港圆明寺上畅下怀老法师座下剃度,法名“定弘”。跟随上净下空老和尚讲经教学,弘法利生众生之福!  众生有福,随喜赞叹!!!阿弥陀佛!!!

钟茂森博士曾在世界知名的金融商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0篇论文,金融管理年会(FMA))上发表了近40次论文演讲。在美国任教期间,曾两次获美国专业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在澳洲任教后,曾获昆士兰大学商学院优秀研究奖及昆士兰大学优秀研究奖。20057月获亚州金融会议最佳论文奖。在校主要担任研究生的课程,是博士生导师。在教学方面,一向获得学生好评。除教学外,目前承担澳洲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并担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中国财务金融与企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及担任世界金融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

钟茂森博士业余跟随推行佛陀教育与中华传统圣贤教育的高僧净空教授学习多年,担任净空长老在国际和平与教育活动中的英语翻译。曾应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12月在澳洲阿德莱德大学举行的“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华伦理道德。20058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本市格里菲斯大学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养智慧、获得和平”的国际会议上发言,呼吁在商业金融界推行孔孟伦理道德。20064月应邀参加在中国举行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会(杭州——普陀山)并在大会上发表《和谐世界必需因果教育》的讲演。他曾应邀在世界各国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及从科学证实佛法的报告,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演讲题目有《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幸福人生的根基》、《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孝与戒淫》、《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等。

净空法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安徽省庐江县

出生日期:1927215

毕业院校:南京市立第一中学

主要成就: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格里菲斯大学荣誉博士;南昆士兰大学荣誉博士。代表作品净土大经解演义

净空法师(1927215日——),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庐江县。先后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十三年,学习经史哲学以及佛法,获得深刻启发,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对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也广泛涉猎。于众多典籍中,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成就也最为辉煌。

 

    另方面是腐败同时并存,还有发展趋势。

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寺院,有真诚的佛教信徒,也有打着佛教旗号聚集钱财牟利,更有打着佛教旗号进行诓骗钱财。腐败之风盛行不衰。

才华横溢的**和尚 是个典型的案例

**和尚是近代佛教界新秀,但也成为佛教界一个败类。

该人2005年因假造胡主席题字被判刑蹲监狱,中国佛教协会已经把他开除了

**简史:

    **和尚是当今佛门中少数能书又善画的大和尚之一。近年来**和尚在诵经参禅、筹款、修寺之暇勤习书画,并渐入佳境。西天***寺有如今这样庄严而宏伟的规模,全靠这位**大和尚的大手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90120-1129531.html

上一篇:一个完美的重组家庭(社会学探索-咨询事业 )
下一篇:论心理学与心灵学
收藏 IP: 116.232.223.*| 热度|

2 刘山亮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