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2018年7月14日,中国学者总共在Cell,Science及Nature杂志发表了51篇生物科学相关的文章(2018年)。iNature联合100位PI/教授推出中国CNS生物科学指数(CCBSI)。众专家及iNature团队一致同意,暂时确定的规则如下(同时也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1】所有的文章是Article/Letter/Report研究型文章,不包括综述;
【2】Cell,Natue及Science单篇文章的权重设为10;
【3】如果通讯作者挂了多个单位,只看排名最靠前的1个单位;
【4】如果通讯作者只有一个,那么该第一单位得分是10分;
【5】如果通讯作者存在多个,那么第一通讯作者单位按其他非第一通讯作者单位的2倍计算(比如有2个通讯作者,那么第一通讯单位得分6.7,非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得分3.3;如果有3个通讯作者,则第一通讯单位得分5,其他2个非第一通讯单位各得分2.5;之后以此类推);
【6】如果通讯作者单位与第一单位不一样(经过估计,这大约会出现1-2%的概率),那么第一单位记为2倍积分;
【7】通讯作者越多,第一通讯单位得分越低。
1.总体情况
经过系统分析,我们发现,对于这51篇文章总共有34个中国的通讯单位,其中中国科学院得分最高,到达了100.6,之后就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具体排名如下:
序号 | 机构/大学 | 得分 |
1 | 中国科学院 | 100.6 |
2 | 清华大学 | 64.1 |
3 | 浙江大学 | 30 |
4 | 北京大学 | 29 |
5 | 第二军医大学 | 20 |
6 |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45 |
7 | 上海交通大学 | 11.25 |
8 | 北京化工大学 | 10 |
9 |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 10 |
10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10 |
11 | 中国科技大学 | 10 |
12 | 中国农业大学 | 10 |
13 | 北京协和医学院 | 10 |
14 | 中山大学 | 10 |
15 | 浙江万里学院 | 7.5 |
16 | 上海科技大学 | 7.5 |
17 | 温州医科大学 | 6.7 |
18 | 暨南大学 | 5 |
19 | 香港科技大学 | 5 |
20 | 南京农业大学 | 4 |
21 | 华大基因 | 3.75 |
22 | 华中农业大学 | 3.3 |
23 | 新疆医科大学 | 2.5 |
24 | 武汉大学 | 2.5 |
25 | 复旦大学 | 2.5 |
26 | 广州医科大学 | 2.5 |
27 | 山东大学 | 2.5 |
28 | 郑州大学 | 2.5 |
29 | 首都医科大学 | 2 |
30 | 云南农科院 | 2 |
31 | 湖南师范大学 | 1.67 |
32 | 华南农业大学 | 1.67 |
33 | 军事科学院 | 1.67 |
34 | 中国食品与药品检定研究院 | 1.67 |
2.合作情况
对于这51篇文章,我们发现有26篇文章只有1个通讯作者,这很大部分都集中在结构领域;而剩下的25篇文章主要是多机构合作完成,其中有18篇文章是在国际上多单位进行合作的,仅仅有7篇文章是在国内进行多通讯合作完成。
3.中科院
由于中科院机构众多,我们就把中科院进行细分,我们发现,生物物理所排名第一,之后就是上海药物所,再次神经生物研究所,遗传发育研究所及植物所并驾齐驱,具体如下:
序号 | 机构/大学 | 得分 |
1 |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27.4 |
2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 | 15 |
3 | 中科院上海神经生物研究所 | 10 |
4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 10 |
5 | 中科院植物所 | 10 |
7 |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 6.6 |
8 |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6.6 |
6 | 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 | 5 |
9 | 中科院基因组所 | 5 |
10 |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2.5 |
11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2.5 |
5.文章列表(其中红色加粗的为第一通讯单位,按时间依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