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uio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uioz

博文

教育的意义:不迷茫、不焦虑、不畏惧 精选

已有 9893 次阅读 2018-7-7 12:50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的意义:不迷茫、不焦虑、不畏惧

刘新宇


子曾经曰过:“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子也曰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曾经还曰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孔先生没有享受互联网的便捷,甚至不知纸媒是何物,只能在木石上雕刻论语,自然一字千金,也致使文言文艰深晦涩。想必很多读者,还没有读完第一段,就已经将此网页关闭。还是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吧,这样虽然可能会曲解孔先生的本意,但毕竟会多少留住些点击率。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孔先生认为教育分为三个方面:智商教育、情商教育和逆商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智商教育让人不迷茫,情商教育让人不焦虑,逆商教育让人不畏惧,这也就是教育的三达德。如何实现教育三达德呢?孔子认为学生应主动学习,并且亲身实践,最后知行合一,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不迷茫

谁的青春不迷茫!这句流行语说明,现今为学青年面临着普遍困惑,并将信仰和目标缺失视作理所当然。从管理的层面来说,当管理者发现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企业管理是否存在漏洞,应该如何进行完善。同样的道理,当教育工作者发现青年的学习问题时,除了责备现今青年是垮掉的一代之外,还要寻找教育本身的问题。

博物学已经成为历史,大师辈出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今是科学的天下,科学科学,分科之学,分了一级学科还不够,我们还要二级、三级学科。学科越分越细,知识就越来越碎片化,这当然有其优点,但同时会造成知识系统性的丧失。当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时候,会首先想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有什么联系?和生活有什么联系?对以后工作有帮助吗?很遗憾,绝大多数时间里,教师没有提供答案,青春因而迷茫。

所以,迷茫的为学青年们,你们的教师大多已经陷入分科之学的深渊,无法传授系统知识,如果能遇到个别重视传道的老师,是值得庆幸和珍视的。如果想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在大多数时间里,只能靠你们自己主动求学,主动消除自己的迷茫和困惑。

二、不焦虑

焦虑是现在社会的另一个高频词,现在的人们都在焦虑什么呢?可能不外乎两者,一方面焦虑自己能否获得好名声;另一方面焦虑自己能否获得大财富。富有和成功是每个人都努力追求的,但是在追求两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直面这两者的反面,也就是贫穷和失败。

当我们仔细研读名人传记时,会发现那些富有或成功的人,都是经历过无数次的贫穷与失败的。但是在面对理想的反面时,他们都能摆正心态,调整情绪,视反面为通向正面的必由之路。当我们回顾人类进化历史时,也会发现我们不过是生命进化长河入海口上的一片小小滩涂,生命历经无数逆境,无数灭绝,才有了今日之人类。人类又经历无数疾病,无数战争,才有了今日之社会。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贡献甚微,至于自己的那点名声和财富,就更没有必要为之而焦虑了。

三、不畏惧

有些人为了追求名利而焦虑,还有一些人畏惧名利路上的荆棘,甘愿做一只将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我们最近对后面这些人冠以一个新的称谓:佛系青年。既然每个人对世界的贡献微乎其微,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追求上进?既然父母积累的人脉和财富已经足够自己稳定地生活和工作,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名利?

乐观地看,佛系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为只有社会和家庭足够殷实,才允许佛系青年的存在。但是悲观地看,我们从佛系青年的身上,些许看到了一个国家盛极必衰的影子。国家的盛衰是每位国民合力的结果,如果每位国民都追求进步,国家的兴盛指日可待;如果每位国民都看破红尘、不思进取,国家的衰败必也忽焉!

 

修道之谓教,或许教育的意义,不仅在教,更重要的在学。当我们克服自己的迷茫、焦虑和畏惧,主动求学,就会发现老师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以师为师,以书为师;也可以以身边的同伴为师,以互联网为师;最后,我们终会发现,自己可以天下为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9077-1122715.html

上一篇:【暮暮黄金屋】地球的未来
下一篇:【朝朝颜如玉】阅读的层次
收藏 IP: 59.46.60.*| 热度|

14 王庆浩 彭真明 姚伟 黄育和 李陶 史红全 王德华 黄永义 刘浔江 孙志鸿 xuqingzheng zjzhaokeqin ncepuztf Hyq1893685379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