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新华社记者几十年后又来到了我们村

已有 2107 次阅读 2018-7-6 17:35 |个人分类: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华社, 记者, 河北唐山, 赵滩, 葡萄


1122990959_15290424367971n.jpg 

河北唐山:赵滩葡萄好

几十年前,农业集体化时期,新华社记者也曾经采访过我们村的劳武结合

大集体散伙以后,最早搞葡萄种植的是老复员军人、乡村医生——赵锡珊,30几年前他就带领几个儿子在责任田里蒙蔬菜大棚,载葡萄果树,最后逐渐带动了几百户村民,使我们村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葡萄专业村。我在外面说起我是赵滩人的时候,当地(包括市里)往往一会问起我说过的那位老书记的近况,二会说,你们那的葡萄不错。今年初夏,当地媒体在环渤海新闻网上报道了赵滩葡萄,随后新华社记者时隔几十年以后,又来到了我们村里。

现在,赵锡珊老人家已经85岁高龄,他的儿子已经五六十岁,孙辈们也都已经离开农村。

其实,大概十几年前,葡萄种植最盛时候全村大概有2800亩葡萄园(约占总土地面积的70%),现在远没有那么多,葡萄园只有全村总耕地面积的1/3,其中大部分是温室和大棚葡萄。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外出,大部分耕地种的是用工少的玉米,小麦已经没有多少人种。

全部种葡萄的农户,还有一百几十户,主要是50岁到70岁的中老年农民,和我相仿或稍年轻一些的大概有二十来户,在这些新一代全职农民当中,我弟大概是年龄第二小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5119-1122624.html

上一篇:高考报名的冷思考:能矿农产品需求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下一篇:近10年来,国有企业净资产增加了一倍
收藏 IP: 210.3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08: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