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化研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ishp 当你们都还在想象时,我已经在路上了。这注定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吗?

博文

54、再谈中医现代化路径

已有 2105 次阅读 2018-3-30 10:39 |个人分类:夸夸其谈|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认知心理学, 中医现代化, 模式识别, 概念驱动, 诊断

 

再谈中医现代化路径


我在博文《48、中医现代化研究步骤计划》列出了中医研究计划的一个大纲。鉴于此前的博文,对中医问题谈的仍较片面,前几天又写了一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造成中医问题根源的博文。今天再接着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解决中医问题的途径、方法。


中医、西医(现代医学。为简单计,以下即称“西医”)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因为二者对人体疾病的认知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认知过程的“模式识别”中,西医的认知对象(模式)是“病”,中医的认知对象(模式)是“证”。“病”与“证”有什么不同?就“概念(范畴)”来说,“病”的外延小,内涵大,“证”的外延大,内涵小。“病”对应的是下位范畴,“证”对应的是“基本水平范畴”与“上位范畴”(见上篇博文“图53-54艾345”)。实际中当然不止三层。按中医理论,最上层的概念范畴应该是“阴阳”,其次是“八纲”“六经”“六淫”……了。下位范畴缺乏区分度,西医中使用的各种诊断仪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上位范畴缺乏信息量,中医中关于“证”的规律性知识,弥补了这一缺陷。


如我上篇博文所言,中医认知过程中,“感觉刺激”来自于内部感觉,肌体觉,无法共享;西医认知过程中,“感觉刺激”来自于各种影像、生化设备仪器检验的结果,是对“病”模式的特征提取,属于“外部感觉”(主要是视知觉),可以共享。因此西医的概念名词,可以在人群中顺利传播,并促成此一学科今日的高度发达。


但是,西医的这种认知方法,同时也带来了它的局限。一方面,各种影像、生化设备仪器检验的结果,必须在“病”很重时才被认为有意义,否则,其蕴含的信息是不予考虑的。另一方面,因为“病”的种数太多,无法形成概括性更高的概念范畴,无法找出产生“病”的更深层原因,与“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虽然西医也根据其医学、生理学理论,对疾病进行了分类,但那种分类没有抓住“病”的最本质特征,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只能依赖于已经出现过的案例。


中医的认知方法,正好弥补了西医上述的缺陷。我以前说过,中医的研究,可以分为“道家”的方法,与“医家”的方法。前者侧重于医理研究,后者适宜于临床医术研究。随着道家文化的衰落湮灭,“中医学”越来越失去医理的支撑,以至于变成每况愈下的命运。


我在上一篇及本篇博文里讲的“中医”的认知方法,特指道家的认知方法,而没有包括医家方法。我提到这种方法的困难,与其说是远古正宗道家的困难,还不如说是我自己经历的困难,一个在新时代,企图用道家方法研究中医医理者的困难。困难的要点,就是试图仅仅通过“内部感觉”这种“数据驱动”,而在几乎完全没有“概念驱动”的情况下,完成对“证”的认知,在自己的长记忆中建立其表征。


远古正宗道家,其实是没有我这么困难的。因为他们对“证”的认知,不仅有“机体觉”的数据驱动,也有师徒相授的“概念驱动”。这种“概念”,就是以时间为自变量,通过一系列公式的推算,算出一个因变量符号。这个符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词语,具有确定的内涵、外延。它在师徒之间传递,就好像某乙请某甲“吃一个苹果吧”传递了“苹果”概念那么简明扼要。如果算定某甲在T1时刻的“证”是“Z”,算定某乙在T2时刻的“证”也是“Z”。虽然某甲与某乙是在不同时间T1与T2受到相同的“感觉刺激”,但由于T1与T2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视为他们在同一时间“共享”了相同的感觉刺激。


中医的现代化,就是医学的现代化(为了与“现代医学”相别,可以称之为“后现代医学”),就是用现代科技(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的方法,找回远古道家所用的那一系列公式,将“内部感觉”无法多人共享的特性,变成可以多人共享的性质。


将实验者身体状态(“证”),视为一个离散时间符号变量。将其长期测得的、每一个时间采样点的生理数据,当作一个状态(“证”)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由此得到一列实现的符号时间序列Z。再通过即时(“在线”)的身体状态(“证”)的“模式识别”,将其长记忆中自定的“证”的表征,改换成相应符号。这样,“证”就有了一个可以约定俗成的名词表征,成了一个普通的、可以交流传播的“概念”。


根据各种道家、中医典籍,可以列出如下方程:


F(X,T)=Z。


F是待试模型结构,X是待定参数集,T={t1,t2……tn}是时间向量,Z是已知的符号向量(道家医理研究中认知的“证”序列)。


通过参数估计,得到在F1模型条件下的参数集X1。于是得到“证”Z(t)的理论计算公式:


Z(t)=F1(X1,t)。


将此理论Z(t)与实验观测值Z比较,不断修改原方程F与X,使得Z(t)与Z越来越趋于一致,于是得到最终的Z(t)计算公式Z(t)=F(X,t)。


这只是适应于一个人的计算公式。将许多人所获得的不同公式综合起来,可以得到普适的公式


Zy(t)=F(X,t,y)。y代表某个具体人的个性参数(性别、出生时间信息)。


这个大体过程写起来很简单,要完成这个工作却是极不容易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


现在在民间,常常闻见有某某“大师”、“高人”的说法,其实就是指懂得这个“公式”的大体结构与参数的人。至于其“公式”计算的准确度,无法验证。因为文化的环境,在没有验证之前,没有人愿意给这样的“大师”、“高人”以尊重;而在没有基本尊重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愿意那么廉价卑贱地提供“验证”。这是一个难解的怪圈。


这个公式,一定要算得很准,才会有意义。我常常打比方:将一支枪固定在一个高速转动的转盘上向外射击,要求击中远处固定的目标。如果枪的扳机是遥控击发的,那么击发时间一定要算得极准才行。是所谓(时间)差之毫厘,(角度)失之千里。这当然是一个很夸张的比喻,但可以说明民间“大师”“高人”所处窘境的原因,以及流行语“中医理论了不起,中医实践起不了”的流行原因。一句话,就是算的不够准。中医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它算准。


这一篇就到这里。下一篇略谈谈中医现代化的更深层意义。



(注: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本博主题有兴趣的朋友加本人QQ554240962,注明“新浪博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5323-1106462.html

上一篇:53、从认知心理学看中医科学性
下一篇:55、中医现代化更深层次的意义
收藏 IP: 183.13.21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