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jidaobao

博文

参加学术会议的乐趣和现实压力

已有 2476 次阅读 2018-3-12 11:0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马臻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433

“这里的空气很好,神清气爽的,学术氛围也很好,已经有了不少有用的讨论,也有时间修改文章,感觉工作效率比较高。感恩有这么一段日子。”2017年8月17日,在上海一所重点高校任教的虹(化名)通过微信,向笔者介绍她在美国参加学术交流的情况。

从虹发来的照片(图1)可以看到,她的临时办公室里有一张硕大的办公桌,桌上放着一台手提电脑、一份文稿、一个文件袋和一杯咖啡。透过干净的窗玻璃,可以看到室外郁郁葱葱的树、排列整齐的小汽车和远处的蓝天白云。TIM图片20180312110002.png据虹介绍,那儿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学术报告会。报告不多,也很精简,但报告后的讨论很长,也很热烈。每天会后还有充足的时间,供参会者个别交流、处理公务。周末休会,参会者可以去附近爬山。

“科研工作者真的应该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虹感叹道。

参加学术会议的乐趣

谈到参加学术会议的好处,虹告诉笔者,平时坐在办公室里阅读文献可能没有多大的感觉;但在学术会议上,论文的作者亲自站在听众面前讲解,听众有问题可以提问。这对于听众来说,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达到仅阅读文献达不到的效果。

参加学术会议还能直接、有效地了解研究动态,比如学术界对哪个研究体系感兴趣、对哪个观点存在争议。虹曾经听了一个报告,那位报告者说他在论文原稿中提出一个观点来解释他们观测到的实验现象,但审稿人说不要这么写。

为了发表,他只能把文稿中的观点删了,但他还是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虹说,这些没有写进论文的观点和内幕,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很重要——让他们了解作者和审稿人各自的观点,也启发他们开展新的实验来验证这些观点。

虹还举例说,在一次报告会后,她看到3位教授在激烈地讨论。其中一位教授拿一篇国外同行的论文“说事儿”,但另两位教授说那篇论文的实验和结论是错的。虹最近的实验结果也证明那篇论文有问题。听到这3位教授的讨论,虹觉得应该尽快把实验结果整理成文,以免别人老拿错误的论文说事儿。

虹不但觉得听别人作报告、讨论有意思,能长知识、激发实验灵感,而且感到自己作报告很有成就感——“经常被邀请出去作报告,活跃在这个领域,让人感觉你科研做得好;你做得好,别人才请你去作报告。”虹所在物理学系的主任就曾经说,他们系的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建立自己在学术界的知名度。外出作报告,正是提升研究者知名度的方式之一。

然而,听了虹的介绍,笔者还是有些困惑:在一般印象中,做科研就是在实验室、办公室埋头苦干,而外出开会势必会影响研究者花在科研上的时间。怎么处理好外出开会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另外,为什么要依赖外出开会来获取信息,让别人(报告者和其他参会者)来告诉自己什么研究体系重要、什么体系不重要呢?“开会也是本职工作,感觉做我们这一行就是这个样子的。”虹解释说,他们做物理实验的人需要向研究理论物理的人学习,把自己的实验和别人的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科研和论文的水平。

否则,一篇论文如果只有实验结果而没有理论支撑或者深入解释,那么很难发表在高档次的学术刊物上。学术问题不是通过打电话就能轻易说清的,最好能和同行当面讨论。参加学术会议,正是给学者提供了交流、讨论的机会。

虹举例说:“比如我想证明某个观点,一开始只找到了必要证据,但这些证据不充分。在开会期间与一位做理论的教授讨论后,我才知道对于这个问题,是很难找到充分证据的。这位教授给我提供了两个思考问题的角度,照着他的建议做下去,肯定会使文章的分量加重不少。”虹还举例说,2016年,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发现。2017年,她在6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把这个重要发现“传播”出去,引起轰动。通过在开会期间和同行讨论,虹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反馈意见,还消除了他们对这个研究工作的一些疑惑。虹和她的学生根据同行的反馈意见,反复修改了这篇论文。后来,这篇论文得到一个顶级学术刊物3位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虹信心满满地告诉笔者:“有可能他们听过我的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对虹来说是如此重要和有趣,以至于每次外出开会,她都积极、主动地找同行讨论问题。“有时候找专家讨论,约好了时间,但到了讨论之前或者讨论时,他临时被别人叫走了。”而她在会议上报告了重要的发现后,情况发生了“反转”——很多同行一见到她就追着她问问题,还和她联系科研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的现实压力

虽然参加学术会议给虹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她也会遇到现实困境——出差那几天,虹需要把小孩寄放在她的婆婆家中或者请虹的母亲、婆婆过来照看小孩。小孩想妈妈、找妈妈,以至于虹“出门的时候对小孩有一种愧疚感”。

虹的丈夫虽然也是做科研的,但是他不理解,也不支持虹经常出差开会。他说:“评职称看的还是发文章,而不是作报告。作报告多一次、少一次,有什么区别?经常出差,让别人代课,还会影响学生对你的评教结果。”他平时就在学校深居简出,把课上好,把论文一篇一篇地发出来,入职4年时就评上了教授。他还坦言,虹经常出差,使他的生活被打乱了,他“很不适应”。据统计,2017年,虹一共出差14次,历时77天,最长的一次15天。

对此,虹回应称:“科研工作者其实很辛苦的,几乎没有节假日,更不用说寒暑假了。出差开会不是为了玩,而是学术交流。女性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要像男同事那样地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家庭。

要想成为好妻子、好妈妈,首先要成为优秀的自己。”针对她丈夫给她的“评教授要多发文章、少开会”的忠告,虹坚持认为,她做科研并不是为了评教授。她在乎的是做实验、发现新东西、参加学术交流的过程。

虹进一步解释说,出差期间,她用微信指导研究生和博士后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而她自己,则在候机、坐飞机时用手提电脑工作,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还要处理公务。出差结束回到家,第2天她就去办公室找学生讨论。她当然有工作考核、晋升职称的压力,也希望能把论文发出去。

虽然面临各种压力,但是虹在处理好课题组日常工作的同时,还是坚持参加她认为重要的学术会议。她还支持她的研究生、博士后参加学术会议、暑期学校。她说:“做学术就是要活跃,忙总会有结果的。”笔者注意到,虹2011年年底入职至今,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20多次。她获批了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并参与科技部资助的2个大项目。她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Advances》《PhysicalReviewLetter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

“参加学术会议也是做科研的一部分。”虹坚持这么认为。

(责任编辑 王丽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6909-1103475.html

上一篇:结识智慧女神!摄影师镜头下的6位青年女科技工作者
下一篇:论文摘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缘环境专题(1)
收藏 IP: 111.203.1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