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对明确区分我们和他们界限的概念: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百度百科】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与其相对应的是外群体。例如,一个人所在的团队、组织、朋友圈等属于内群体,其他的团队、组织、朋友圈等则属于外群体。相比于外群体,人们对内群体成员更有好感,倾向于支持内群体成员,这一现象叫做内群体偏见( in-group bias)。
内群体偏见在人世间广泛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之常情。学者们的目标是追求真理,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著称和为傲,所以至少在学术事务上,学者们理当不偏不倚,没有任何内外有别的偏见。然而事实是否如此?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学术杂志特别是顶级学术杂志只为促进人类知识和科学进步而努力,当算是最严肃、最客观、最公正了。但以前的各种研究表明,学术杂志倾向于发表牛人或名人而不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论文,偏爱来自一流机构的研究,甚至偏爱男性而不是女性作者的工作。一项研究考察另一种可能的偏见:学术杂志是否青睐其所属机构的作者撰写的论文?答案是肯定的。窥此一斑而知全豹:学术界的内群体偏见普遍存在(Academic in-group bias is general in nature)。
海法大学的两位学者Yaniv Reingewertz和Carmela Lutmar考察了4份国际关系领域的顶级学术杂志:《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 《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和《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世界政治》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代表普林斯顿国际和地区事务研究所出版。《国际安全》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由哈佛大学科学和国际事务Belfer中心编辑。另外两个期刊不隶属于某一特定大学,被当作控制组。
研究人员通过比较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在同一杂志发表的论文的被引次数来判断论文的质量。在学术界,被引次数被认为是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志——一篇文章的被引次数越多,被认为质量越高。如果来自蓝色大学(Blue University)的作者撰写并发表在蓝色杂志(Blue Journal)上的论文比来自红色大学(Red University)的作者撰写并发表在蓝色杂志上的论文的被引次数少,那么这可能预示蓝色杂志愿意降低来自自己机构的论文的标准,说明其存在内群体偏见。
研究人员发现,来自普林斯顿的一位作者在《世界政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平均获得了大约80次谷歌学术的引用,而非普林斯顿的作者为该杂志撰写的论文大约获得了105次谷歌学术的引用。平均而言,作者在自“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与在其它与自己机构无关的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相比,获得的引用次数少9-19次。此外,在与哈佛或麻省理工相关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由这两所大学的毕业生发表的论文的被引次数比外群体学者的论文大约低60%。这种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在量级上是非常大的。这与在控制组杂志上看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在这些杂志中,普林斯顿的作者得到了与外群体作者相同的被引次数,而哈佛和麻省理工的作者获得了更多的被引次数。
“研究结果证实了学术界存在内群体偏见,至少在一些学术期刊中是这样的,”研究人员表示。这意味着,内群体偏见可能是接受和发表学术论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或者同样地,是拒绝外群体作者论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承认使用被引次数作为论文质量的一个标志是一个持续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诸如论文长度、作者数量和顺序以及其他偏见之类的看似随意的东西都可能影响被引次数。一篇论文仅仅因为被更多的人引用并不一定意味着它更好。但是这项研究对学术出版仍然有重要影响,可防备好工作因让位于低质量内网(in-network)论文而未能发表。
关于学术杂志内群体偏见的解释,文章说这可能只是简单的偏爱。另一种说法是,杂志编辑可能会使用血统(pedigree)作为质量的标志:杂志可能发现很难评估提交到编辑桌上的所有论文的质量,因此转而依赖作者的机构关系。
学术界除了评论文,还有评项目,评奖励,评职称,评头衔(俗称“帽子”),等等。顶级学术杂志在论文取舍中都有内群体偏见,其它各种学术评价中这样的偏见就司空见惯了。内群体偏见对学术和学术界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杜绝或把这种危害降至最低,也许是一个永恒而伤脑筋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