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筑宝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2017

博文

四致胡亚元同志

已有 3615 次阅读 2018-2-26 13:34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亚元同志:

看到了你在科学网上发布的<再议数学、逻辑和创新(谏周筑宝先生)>一文,现对其中感兴趣的几个话题回复如下:

1. 科学发展进步的规律表明:一种新的理论出来之后,对一些暂时还不能理解这种新理论的人而言,总是会认为这种新理论是错误的。我在30多年前提出新最小熵产生原理(即最小耗能原理)时,就面临一片反对之声。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这种新理论系统地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以后,就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理解、接受和认可并应用了。这说明对任何理论创新、尤其是关于基础理论的创新,人们都有一个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当然也一定会有少数人坚决不予认可的,但这无关大局。因此,对你在<再议数学、逻辑和创新>一文中的过激言词,我并不介意,因为类似的言词和评论我早就领教过了,但反对的言词再激烈,也“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你为例,在<人性高于崇高>一文中,你不是曾坚定地认为“周先生的‘最小耗能原理’是不正确的,在能耗过程中物质遵循的是‘最大耗能原理’原则,而不是周先生所指出的‘最小耗能原理’”吗?而如今你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已经不是那么信心满满了,因为你已经认识到“有关熵产生的最大最小特性实际上也值得更细致地研究”(引自你的<数学、逻辑和创新>一文)了。只要你真的“更细致地研究”下去,定会发现你的最大耗能原理(即最大熵产生原理)是不对的,而你针对最小耗能原理找出的诸如“大学二年级的大学生都能看出是错误的”数学问题和认为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等,其实都仅是你的一些误解。

2. 我之所以指出你把普利高津的最小熵产生原理认定只能是对时间求导的原理,把你所谓的本构最小熵产生原理认定为是对热力学流(力)求导的原理的观点值得商榷,其理由是:实际上普利高津的最小熵产生原理在应用中也是可以对热力学流(力)求导而非只能对时间求导的。为此,我曾在<三致胡亚元同志>一文中建议你“仔细看看有关的非平衡态热力学专著”,由于你对上述建议不屑一顾,因此才有了你在<再议数学、逻辑和创新>一文中的“坚持”。当然继续“坚持”下去也是你的自由,但如果以后你能够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有关的非平衡态热力学专著,我相信你现在的“坚持”也是会坚持不下去的。

3. 关于由Hill的最大塑性功原理得到的究竟是你所谓的最大熵产生原理还是它仅仅是最大熵原理在塑性力学中的一种体现的问题,我相信你经过自己的努力会搞清楚的。你现在不是也已经认识到了“有关熵产生的最大最小特性实际上也值得更细致地研究”吗?顺着这个思路“更细致地研究”下去,直到真的认识到你的所谓最大熵产生原理确实是一个错误时,这个问题也就明白了。

4. <三致胡亚元同志>一文中,我曾经建议你看看吴介之同志所写的<在热力学的后方>一文,虽然你以“不看也罢”拒绝了,但我还是希望你能看看。目的只是想让你知道,即使是像普利高津这样的诺奖获得者,在其创新的道路上也是饱受争议的,何况我仅是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师。我之所以要在<三致胡亚元同志>一文中举出最小耗能原理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引用、应用和认可,目的也不是像你想的那样仅是为了证明最小耗能原理有多么正确,而主要是想告诉包括你在内的一些对之持异议的学者,这种“认可”与你们的“异议”并存,表明目前对最小耗能原理也存在着争议。众所周知,任何真正的创新都不可能没有争议,同样也只有在不同意见的比较和争论中,才有可能推动科学的创新和取得进展。为此,面对各种“争议”我除了认真地进行思考之外,以前我往往还要针对每项“争议”都作些答辩和讨论。现在我老了、精力不够了,所以在<三致胡亚元同志>一文中,我特别声明,由于精力有限,对我不感兴趣的争议问题不再奉陪进行讨论并请予谅解。我相信究竟孰是孰非,广大读者自会搞清楚的,即使有些持异议者一时还搞不清楚也无关大局,因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最后,我以“正常的学术讨论应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中、以一种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坦荡心态进行,切忌浮躁和使用一些带侮辱性的语言”这样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并希望能以此与你共勉。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老人周筑宝

                                                                                2018.2.2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355154-1101300.html

上一篇:三致胡亚元同志——对胡亚元<数学、逻辑和创新>一文的回应
下一篇:最小耗能原理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收藏 IP: 42.48.77.*| 热度|

1 张学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