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另外一颗行星、另外一个人——禅的行囊(之八十八)

已有 1951 次阅读 2018-2-10 08:4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天文, 生命演化, 认知, 心理学

导读:如果古代中国和阿拉伯史学家的说法属实,在南北朝时期广州就住着十万到二十万外国人的话,那么当初的广州曾经是怎样的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啊!如果没有这些记载,今天的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这片土地当初曾经如此地繁荣。

   事实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所知去推测事情曾经是、现在是、或者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所认识的,几乎总只是我们所知的。所以,所知恰恰是我们认识真相的最大障碍。BBC电视片COSMOS中,做解说的物理学家泰森有一句名言,“The past is another planet, and so is the future.”我们所自以为熟悉的地球,过去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未来也是。其实,即使是现在,地球也同样是一个与我们所知的完全不同的地方。作为个体,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关于地球,恐怕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

   其实不止是地球,任何东西都是如此。哪怕是关于我们自己,这个本应最为熟悉的对象,我们的所知也可以这样概括。不仅过去的我们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未来也是。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同样是一个与我们自己所知完全不同的存在。

   所以,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每一位大心理学家都问过,也都有自己的发现。看看他们所提出的大相径庭的理论,就知道这个问题的探索远远没有完结。在每一位真正有所发现的大心理学家心中,我们都是一个与平时所知的完全不同的存在。不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或是荣格,也不论是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还是人本主义学派。每次心理学的进步,都是从我们自己内心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存在的结果。

   实际上,这个问题,每一个人也都要自己探索。即使世界上有一千万心理学家都探索了我们究竟是谁,也不能代替我们自己。正如别人不能代替我们吃饭、也不能代替我们结婚一样,心理学家的探索也不能代表我们。他们的发现,可以提醒我们,启发我们;但探索的历程,仍然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走……


********************


   次日清晨,我打车前往华林寺与丹妮艾拉碰头。这座昔日达摩居停过的梵刹,如今坐落于繁忙的长寿路与康王路路口,周围是鳞次栉比的珠宝玉器商行和华林玉器广场

   根据中国古代的佛教文献记载,菩提达摩可能出身于五世纪时南印度帕拉瓦王朝的一个贵族家庭。帕拉瓦的统治疆域主要是印度次大陆南端东部、沿孟加拉湾分布的狭长地带,在其境内有一座名为摩诃巴里补罗的著名港口,是往来于南印度与南中国的各国商旅必经之地。菩提达摩正是从这里出发前往中国的。在他的老师般若多罗的鼓励下,达摩搭乘一艘商船从摩诃巴里补罗港扬帆出海,沿着海岸线绕过中南半岛,一路走走停停,历时三年终于抵达南海(即今天的广州)。据唐朝高僧道宣的《续高僧传》载,达摩到达广州时,正值南朝的刘宋王朝时期,具体时间有人考证为公元475年。后世的汉传佛教典籍则有的将达摩入华时间推迟到了公元520年,为的是让他能和笃信佛教的梁武帝在历史上相遇,因为后者要到502年才初登大宝。不管怎样,达摩来过广州基本上是没有疑问的。在广州期间,他的栖止之地便是华林寺,而且在此一住三年。

   站在如今的广州街头,已经很难想象华林寺一千五百年前的景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比现在大得多。从六世纪到十世纪,广州一直是一个人口和文化都极为多元的国际性港口。据当时中国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史学家推测,居住在广州城的外国人大约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以当时的人口规模而论,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而且,这是一群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商人和水手,从来居无定所,一刻不停地往返于中国与南亚次大陆以及中南半岛的各个王国之间。

   华林寺所在的位置正是当年朝廷为外来人口在城南开辟的居住区番坊一带。很有可能一开始它只是印度僧人在广州的临时落脚点,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城的四大佛寺之一。它最初的名字叫西来庵”——也许是为了让中国人一看就明白他们是从哪来的。西来二字后来成了禅宗公案里最常用的典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迟至十七世纪的清朝初年,西来庵才改称华林寺,其名得自当时寺院周围种植的数百棵果树。遗憾的是,华林如今早已不见踪影。近代以来,华林寺的地皮大幅缩水,已经变成一座可怜的城中小庙。据说,寺院方正在努力与各方斡旋收回庙产事项,但在地价飞涨的广州城,针对每一寸土地的谈判都极其艰难。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369-1099243.html

上一篇:太阳膨胀之后,人类向何处去?——禅的行囊(之八十六)
下一篇:马可·波罗带回意大利的不止有披萨?——禅的行囊(之八十九)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2 尤明庆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