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少波〔笔名:猫头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shp1935 我是退休教师用博客发表学术见解治学做人体会促进科学与人文交流

博文

试论“光光”和“明明”的“光棍节 ”

已有 3029 次阅读 2007-11-13 21: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1111日是“光棍节”〔据说11日是“小光棍节”,111月与111日是“中光棍节”〕,这一天,有一条短信满天飞:“光棍节到了,小鸟恋爱了,蚂蚁同居了,苍蝇怀孕了,蚊子流产了,蝴蝶离婚了,毛虫改嫁了,青蛙也生孩子了,你还等什么呢?”然而,只有“光棍”才能收到这条信息!起初,我这一位老者,看到当天《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女士这篇报导,有点惊奇,也觉得有点搞笑!黄女士说,“信不信由你,`光棍文化`已经渐成气候。”她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倒使我深思!这不就是鄙人在前两篇博文中论及的,男女青年恋爱,婚姻的欲望与诉求吗?不就是人性的基本需要、人权的基本权利吗?作为现代社会新出现的生活方式、文化样式,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它使我想起自已上高中时,背诵《诗经》中的名句:“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看来,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迁,人的最基本要求并没变化。只是它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会发生嬗变。这些年青人的网络话语中,未婚男士叫“光光”,未婚女士叫“明明”。如果一个“光光”找到对象,名草有主,就叫“脱光”;一个“明明”找到意中人,名花有主,则叫“失明”;如果总找不到,叫做“小鸟级”、万花丛中过;如果看破红尘者,则属“骨灰级”……。每逢节日来临,婚介机构、各种公共场所〔K厅、酒吧、商场〕都热闹非凡。《广州日报》另一位记者曾卫康先生说,现在广州“男大未必当婚,女大未必当嫁”。“广州男士未婚比例,三年来高于全国水平”。我们要问:是他们的收入低吗?不是。据说占30岁以上未婚男士70%,年收入4----12万元。是他们不想找对象吗?也不是。问题的症结,许多是对女方要求过高,如有一半人要对方是“未婚”,或者过高要求外表“靓丽”,或者要找“服务型”的女性。也有的工作太忙,没有接触异性机会,或很不主动……等等。因此,有的专家指出,大龄未婚男士问题,归根到底,是个人思想观念问题。市婚姻介绍所负责人指出,大龄未婚男士,应该主动去接触对方,不要拘泥于过高择偶要求。换句话说:“给我一次机会,也给别人一次机会。”至于“明明”们,她们“失明”迫切度,远高于“光光”对“脱光”的迫切度。除在年龄上,女性易丧失优势,还有男女“人口结构”失衡:白领中未婚女士,人数远多于男士〔我提个问题:现在在学的大学生,除少数特殊专业,都是女生多于男生。但按照出生比率,男性高于女性。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学可是培养“白领”、“专家”的地方啊〕。有记者调查广州一些地方组织“派对”的情况,常常出现女性人数多于男性,让主办方很无奈。这里,也是个思想观念问题。确有些大龄女士,对男士要求过高。要看身高、体型,要有高收入,要有住房、小车,有的还要查看对方有无结过婚、有无孩子、有无要供养的老人,等等。直率说,这样的价值取向,大龄女白领就难“嫁”出了。我注意到《科学网》一位朋友“花涧”君,对昨日我的《感言》的评论,指出有些女同学的父母,对她们择偶条件要求很多!“花涧”君尖锐地问道:“这些父母对自己女儿是爱还是不爱?”指出,有的父母对女儿的男朋友,不达到要求,硬是拆散了!还说,“这一代父母的价值观没法说!”对我这几篇议论“恋爱、婚姻、嫁娶”问题的博文,他〔她〕似乎甚表赞同,评论题目是:“这个问题很深远”!我对这位网友的理解,非常感谢〔改革开放以后,我一直在关注生活方式与文化问题的研究。这些读报有感的博文,“不是无事说事”,更“不是无病伸吟”〕。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过程,不是提几个口号,就能用核心价值观念去统领全社会、去指引每个人的价值取向的。也就是说,要真正引导“光棍节”健康发展,要引导“光光”、“明明”们有正确价值取向,还要做很多工作,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要采取很多合适措施。包括我们这批老家伙〔大部分是家长了〕,也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对子女工作中,起码不要误导、不要帮倒忙。凑巧,今日《广州日报》A15,记者廖靖文以通栏标题《现代人心中爱情观持续滑坡?》指出,12日在广州举行的首届“全国和谐家庭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梁幸枝研究员在《广州人家庭婚姻爱情价值观变迁分析〔1999—2007年〕》的报告中指出,“爱情”在广州人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降低,己从上世纪90年代初笫4位降到笫11位。排在“金钱”、“事业发展”等指标之后。不过所幸的是,广州人18年来一直把“家庭”、“健康”排在最前面!梁说,“爱情”十几年来在广州人心中不断“贬值”。“传统且稳定的家庭观和日暂式微的婚姻观、爱情观,反映了广州人存在着传统与现实的矛盾”。记了得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它无情地斩断了束缚人们的形形色色封建羁绊,可是“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我们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要避免资本主义初期市场经济这种“唯利是图”、避免“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其任务极其艰巨啊!这恰恰呼唤我们要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呵!2007/11/13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891-10937.html

上一篇:对“征婚广告”的感言
下一篇:读报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