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用人工智能评职称和论文,如何? 精选

已有 11984 次阅读 2017-12-17 13:38 |个人分类:学术评价|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工智能, 论文, 职称, 评价

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广为关注,又广为诟病。似乎没有一个满意的标准能够简洁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科技成果。用论文数量吗?论文多不代表影响力大;用影响因子吗?不同专业领域有很大差距;用领域期刊排名吗?不同领域的研究深度和难度确实有差别。靠人评价吧?中国人有关系、派别、背景,还有名不符实者,好像更不靠谱;那全部请外国人来评吧,外国人也是猿猴变的,咱们的那些缺点他们照样有,咱们中国的国情他们还不一定理解。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家都找不到一致的办法,于是只好沿用既有的办法评下去。一直到不久前,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把微生物领域3个实验室齐整整地评到黄牌警告那个行列里,我感到受了刺激,因为这里至少有两个实验室是我认为在微生物领域水平很高的。这样评下去,不是要人为地把一些重要领域和专业方向从中国版图上抹去吗?

看央视“机智过人”,深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感到兴奋。近日又有报道,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发出评分机器人,将参与音乐比赛评分。人工智能可做声像识别、棋局推演,甚至行文作诗,基于算法、利用大数据,加上自主学习,表现往往超过人类中的专业高手。而且,人工智能真的没有门派关系,没有专业偏见——如果没有被主人设定某种歧视软件的话。

于是,俺喜欢做白日梦的脑子放飞了一会,想象着让自动化所和科大讯飞各做一批人工智能机器人,奔赴国家奖、省奖、杰青、长江,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重点实验室评估,还有各类职称、荣誉评定等等,各种不见硝烟的战场。让不同型号、算法的人工智能定量、定性评价,占总分的50%,另外50%让人类专家评定,两相加权,得出总体评价和取舍意见。当然,我说的这些不包括院士评选,谁建议让人工智能掺乎到院士评选中,那简直就是犯政治错误,对吧?

这样做靠谱吗?我们来论证一下吧!

首先,这样做又让中国多一个领先世界的突破口。当年,就是中国人率先把SCI影响因子变成大范围学术评价的规范做法,可谓领世界科学风气之先,后来西方科学期刊纷纷标明自己的影响因子,洋教授们投稿也看看期刊有几分。当然这只是故事的开始,我们要不断领先,而且要从头创新。SCI影响因子毕竟是外国人发明的,我们最多是应用推广。现在,如果我们能把科技评价机器人做成功,广为应用,推向世界,岂不是对世界科学的又一大原创性贡献?

其次,除了公正无私的特点,人工智能有绝对超人的文献储备和阅读耐心,更有批量、快速处理的特征,可谓专家满意,官员满意。博主见过太多评审,申报人多年的工作在评审会上只是几分钟决定命运。没有多少专家有耐心或者有时间认真阅读申请人的论文,更不可能研究其在专业领域的真实水平和实质性贡献。往往只能靠一两个恰好在场的小同行专家的介绍。那么,在更大领域里怎样比较出优良中差呢?其实几乎没有办法,最后只好用公认的硬通货——CNS论文,或者影响因子。可是,人工智能不同,以它们每秒数万亿,甚至亿亿次的运算,可以在一分钟内搞定送审材料原文的阅读、专业文献检索、对学术水平和贡献的权衡掂量,还有对未来影响力的判断。假如有一篇热门问题的文章发表于Nature,另一篇原始创新的论文发表于JBC,到了人工智能面前,它要依据自身对这两篇论文的阅读,与大领域、小领域文献的比较、分析,凭借历史上科学评价的大数据和其自我学习功能,作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像Nature小编那样查查是不是热点问题和大牛实验室做是否送审决定。

再次,人工智能不仅评价论文,还适合于评价专利、转化、推广等各类贡献。总有一天,物联网、大数据的应用会把足够多的经济社会信息融会贯通,成为人工智能做评价的信息资源。一项成果的原始创新性、应用价值、实际效果和未来前景在专业评价机器人面前将一览无遗。

最后,我们中国人真的太喜欢评价、打分了。从科技评价机器人做起,将来各类评价机器人的市场将极为广阔。譬如,城市排名,大学排名,年终评优,人才选拔,恋爱相亲,等等,罗列不尽。说不定恋爱相亲会成为评价机器人的最大市场,如果你去那些家长替大龄孩子相亲的地方看看就会同意我的说法了。

半真半假的一个说法,供各位评说吧,或许还能有点启发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636782-1090141.html

上一篇:Science Bulletin实现IF突破,国产CNS全面崛起
下一篇:汉语科学词汇读音谁做主?
收藏 IP: 223.96.236.*| 热度|

30 陈楷翰 黄仁勇 武夷山 栗茂腾 彭真明 张晓良 叶建军 李颖业 杨正瓴 罗鸿幸 刘钢 黄永义 王德华 蔡庆华 高友鹤 姬扬 方光武 邱泽华 周浙昆 陈刚 马志超 汪晓军 金拓 倪乐意 朱晓刚 李东风 zjzhaokeqin ncepuztf puhj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