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父母的纵容
王德华
开始回忆,就意味着那个什么什么了。
当家的最近用微信在协助外甥的孩子学习,自己称“远程支教”。辅导外甥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读书,辅导读唐诗,辅导规范写字。她每天用毛笔抄一首诗,拍照发在微信群里,外甥晚上让孩子读,读完再写,把音频发到群里,把孩子写的字拍照发到群里。小哥哥自己会读后,还要再教上幼儿园的妹妹读。哥哥一句,妹妹一句。每天吃晚饭的时候都能听到小兄妹俩的朗朗读书声,生活中增添了一种新的快乐。我都很惊讶,竟然坚持了一个多月了。好像有了一些效果,诗歌越读越有味,字写得也有模有样了。她还辅导外甥读小学高年级的孩子读外语、做阅读选择题,把英文阅读材料拍照后发到群里,孩子阅读后给出答案。孩子朗读英语课文,把音频发到群里,我们一起听。这种方式友很大的好处,可以起到对孩子的鼓励和监督的双重作用。
我有时候也参与一些意见,我说刚开始上学,培养孩子读书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应该是很重要的方面。孩子喜欢,孩子高兴,孩子能够每天坚持,慢慢习惯就养成了。不要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但也不能让孩子太落后。培养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自信,都是很重要的。
我就想到了自己。我喜欢读书,从小就喜欢,但小时候家里没有书。能读的就是语文书上的那些文字,课外可读的有街道上墙上贴的那个时代的标语口号,还有村里供销社对面墙上的黑板报,还有家里贴的年画,当然还有小人书。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年冬天的晚上,父亲串门回家,从棉袄里面的腋下掏出一个报纸包着的纸包。我打开纸包,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的小人书,还是些老故事,与小朋友们看的小人书不一样,如《贾柳店聚义》、《王贵与李香香》等。大概是父亲发现我喜欢读书帮我借的,还嘱咐只能在家里看,估计有些书在当时是禁书。后来父亲帮我借了厚厚的一本磨损很厉害的《西游记》,前面很多页都破损的都没法读了。大概那是我最完整的读《西游记》,尽管当时很多字不认识,很多诗的含义也不懂,文字排版也是竖着排的。
后来有发小把家里一本没有封面的旧书带到学校里垫着写字,我们小学的课桌是凹凸不平的,有时候课桌还是很粗糙的水泥板呢。我借回家读,后来知道那是《青春之歌》。读过《林海雪原》,知道这是当时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原著。
如果说我喜欢读书的习惯怎么养成的,我觉得与小时候父亲对我读书的纵容是分不开的。记忆中不记得父亲对我有什么说教,只记得我喜欢书,他就帮我去借。这个思想和理念对于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父亲来说,是很超前的。说到父亲重视教育的思想,我想起一件事情。记得乡里(当时叫公社)组织各联中(联合中学)举行了一次学习竞赛,竞赛后乡里决定选拔一批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个“升中专重点补习班”,需要到乡里去住宿学习,每周回家带一次干粮。学校在征求家长的意见时,我的父亲是第一个同意和支持的。
这是我小学期间读书的一些记忆。
… …
后来我在县城里读中学的时候,喜欢到学校的课外图书馆看闲书,周末跑到城里县文化馆翻阅报刊杂志。现在看,当时考试成绩不优秀是有原因的。在高中那么紧张的学习期间,我还看了当时流行的《第二次握手》。还记得吃完晚饭在上晚自习前,我还给喜欢听故事的同学在宿舍里讲一段小说的内容。
… …
小时候读书的事情我记得以前写过一点文字。
对于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初为人父是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培养孩子喜欢读书,家里要多放书,放在孩子随手可以够到的地方。我们这样做了,在孩子的房间里放满了书。每个周末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听收音机里《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 后来看,这些做法还是有效果的。
我们成人后的很多习惯和思想与小时候的一些经历是很有关系的。小时候父母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也是终生的,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很多教育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是很有道理的。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用心,需要学校的用心,需要社会的用心。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应该是最后一任老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