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看到最后的结论,或许会觉得荒唐,但是重要的不是结论,也不要去管结论的对与错,而是推理的过程。
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修过一门课程《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授课老师主要研究文本-话语分析、后现代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
曾经有一次课,他给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过《梁祝》的故事。大意是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载,梁山伯一直不知英台是女儿身,所以与英台建立的是一种兄弟般的感情。后十八想送,英台虽多加暗示,但梁山伯书呆子,不解风情,手足之情如故。后经他人点化,梁山伯方知英台原是女儿身且对自己有意,因此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娶人家。推理:梁山伯由兄弟般的感情最后导致的结果竟然是婚姻,由此得出结论,梁山伯原是同性恋!
如今想来,这故事本身以及故事的解读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我想是保持反思我们周围熟悉事物的能力,具有质疑的精神。对于我们习以为常,或认为理所当然的结论,可能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并不成立。有时候,我们需要有反思常识,需要怀疑印在教科书里的东西,需要重视我们忽略的一些细节,很多问题更需要我们亲自去推演一遍!
我们也需要具有两种以上的观察事物的视角,有反观我们母文化的视角与方法。当然这又牵涉到很多方面。因为我们成长于此,一切都习以为常,所以反思自身文化还是挺难的。
最后就是,当我们知道这些日常的错误以后,其中一些就知道就好了,对这些存在的事物不要太相信,也不要不相信,不要太较真就好了。因为他们经不起推敲,但人必定活在意义的世界里,活在现实的世界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