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chaod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chaodong

博文

2017年学术年会“昆虫分类与区系”分组参会随想

已有 10371 次阅读 2017-10-15 13:16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想, 学术年会, 昆虫系统学, 分类与区系

2017年学术年会“昆虫分类与区系”分组参会随想

2017年10月12-13,我作为会员代表,参加了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中国昆虫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此次会议,有来自全国各地1200余名代表到会。会议期间,中国昆虫学会组织召开了九届六次全国理事扩大会议,产生了新一届常务理事。开幕式上,颁发了第二届中国昆虫学会终身成就奖和终身荣誉奖,中国昆虫学会第八届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优秀学会工作者奖(附后)。

会议期间,我见到了很多前辈、老朋友。1993年在南京农业大学参加水生昆虫讲习班,就听说了程遐年先生。他和归鸿先生等都是江苏昆虫学会的前辈、同仁。这次有幸和老先生合影,交流。先生们为中国昆虫学事业和昆虫学会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年轻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获得昆虫学会的“终身成就奖”名至实归。我也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如殷子伟、邱见玥等。他们对昆虫学的爱好、兴趣和全身心投入让我充满了敬意。我对大会组织安排的其它分组中很多学术报告,都有兴趣,并计划前往聆听。但是,昆虫分类、古昆虫学组的分组报告一旦开场,好奇心和工作兴趣就驱使我无法离开。在听取了全天的学术报告之后,个人有几点感受,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黄晓磊博士精彩报告中

1、  设立研究生优秀报告奖。我们分组的一等奖授予了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花保桢实验室的苗颖同学。对此,听取了一天报告的正教授们,都一致同意提名。她的报告题目“长翅目蝎蛉科和蚊蝎蛉科细胞分类学研究”属于经典的细胞遗传学范畴。了解昆虫染色体工作的同事都清楚:昆虫染色体制备是该项工作中的核心步骤。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细胞培养和分裂相的确定。我听完她的报告,就非常好奇她如何能够在几年之内能够获得60余条长翅目昆虫的染色体分带数据,并开展系统学研究。自然,实验室的前期积累为她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她的回答,让听众明白长翅目定点观测和饲养,让她可以绕过细胞培养这个难点,在特定的生活史阶段获得好的分裂相。因此,长期坚持野外饲养和定点观测,花保桢实验室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生物学信息,也为昆虫整合系统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等奖获得者,北京林业大学张东实验室李心钰同学的工作,“专性寄生胃蝇属关键形态的适应演化”,也让我有类似的心得。张东博士带领他的研究生长期驻点在新疆,开展专性寄生胃蝇属的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陈莎同学则研究化石昆虫,“竹节虫目化石研究进展”。相较于现生昆虫,从化石中获取形态学性状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获取较少的数据;而获得生物学信息,就需要对现生昆虫和植物学都需要有一定程度的涉猎和思考。

苗颖报告

2、  加强科普宣传。来自西北大学的谭江丽博士,以“探巢识胡蜂”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胡蜂总科昆虫。作为社会昆虫之一,胡蜂总科中有些非常具有攻击性的类群。每年,中国消防武警系统,都有在处理胡蜂蜂巢过程伤亡的报道。作为昆虫分类学和野外工作者,对胡蜂也会有较多的接触机会。我个人在广西弄岗野外采集的过程中,就曾经网扫,惹怒了小河沟边的一窝马蜂。江丽博士通过科普的方式,即传播了胡蜂总科蜂巢的科学知识,也告诫大家远离胡蜂,注意安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江世宏实验室的阮用颖同学,报告了“中国跳甲亚科系统学及形态学研究”。我第一次注意到跳甲的弹跳结构如此巧妙、强大。实际上,每位不同类群的昆虫分类学者,除了发表新物种、新纪录物种,对研究对象都有他人无法替代知识。这些类群背后,都有常人不了解的生物学故事。科学网、微博、微信群、QQ群为我们传播科学知识和科研故事,提供了无尽空间和优越条件。听完他们的报告,我都科普有了新的认识,并建议他们把掌握的知识、经历和故事,通过科学网等方式,更加广泛地传播给社会。

谭江丽报告

3、  报告和国际学术圈接轨。来自河北大学的任国栋教授实验室的李秀敏博士和白兴龙同学分别作了“泛喜马拉雅地区琵甲族分子系统发育初步研究”和“中国刺甲族分类及修订(鞘翅目:拟步甲科)”的报告。他们和其他几位同仁的报告,均有中英文,值得推介。现在在乔格侠主任和任东主任等推动下,昆虫分类区系以“昆虫系统学”的话题逐步走向国际化。实际上,昆虫分类与区系研究本身就是国际事务:除了特有物种,大部分昆虫都没有国界;大量模式标本和定名人都分布在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大学、研究院所和博物馆)里;发表研究成果的主要刊物,如Zootaxa都是英文版。在后续的“昆虫系统学”研讨会中,我们提倡三种模式的报告:1)英文PPT,英文报告;2)英文PPT,中文报告;3)中文PPT,英文报告。这样,我们中国昆虫系统学才有可能吸引周边乃至世界其它国家的专家学者,共推昆虫事业发展。另外,这两个报告背后都凝聚着任国栋教授及其实验室对青藏高原昆虫区系的研究兴趣和投入的心血。任老师长期驱车自驾,和实验室成员奔波在高原上,寻访奇昆怪虫,值得我辈学习。

李秀敏报告

4、 研讨环节有待完善。本次会议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墙报数量较大,内容设计美观。分类与区系部分则墙报较少,而报告较多,时间安排紧凑,很难有足够的提问和讨论时间。从本次报告的题目、内容和听众反映情况来看,很多报告人和研究生是带着问题来参加会议的。尤其是这次分组报告,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技术广泛,已经不仅仅限于一个类群或区系,存在一些共性的话题。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不仅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实验和计算技术解决问题,还能够设计新的方案和思路,展现了成熟的学术自信。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程瑞博士报告,“线粒体全基因组揭示Biston三种尺蛾的种间关系”为例。她的研究中就涉及到广布物种的成种问题。这些物种是否存在杂交成种?线粒体基因组数据能否解释现有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不妨后续会议,考虑增加一些墙报,精选一些报告,便于安排讨论环节。当然,也有例外一种选项,可以考虑。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张冠阳博士基于网络试验了网络直播学术报告的方法。他起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科学嘎嘎会”。科学嘎嘎会的名字初衷很简单。嘎嘎是个象声词,小鸭子的叫声。希望大家在这里可以像欢快的小鸭子一样愉快地谈科学,学科学(转自科学嘎嘎会创建者,科学嘎嘎会第一任群主:冠阳)。我观看了冠阳上传的第一期学术报告录像,感觉报告带来的学术意味浓厚、提问环节气氛非常活跃。年轻人,特别是研究生的思维,需要有发声的平台,值得鼓励和推介。他们拥有最投入的精力、最好奇的问题和最无边界的话题,推动报告人去思考,也会推动昆虫系统学的进步。

大会墙报展区

5、传粉昆虫学受到更多关注。今年6月,传粉昆虫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召开了第二届“传粉昆虫学术论坛”。本次分组中,我没有再组织传粉昆虫相关报告。但是,受撰写组委托,我作了“传粉昆虫学研究进展”报告。在出发去厦门之前,我注意到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蜜蜂等传粉昆虫最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向会务组提交报告PPT之前,我们及时整合了这些最新研究进展,得到了同仁们的关注。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浙江大学的程家安教授在会间,和我们几个人交流他的想法和控制实验的思路。我们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和欧美很多地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土壤金属和水质污染、农药等对传粉昆虫是否有影响?大量的传粉昆虫,特别是独栖蜂筑巢在土壤中。土壤中金属和水质污染、农药残留应该会对这些大地居民产生影响。这些需要较长期的科学数据积累,才能说明问题。我也相信在前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传粉昆虫学工作队伍会逐步壮大!

分组报告安排

昆虫分类、古昆虫学组

召集人: 乔格侠13683266183;任东13661048193;朱朝东18911055308   地  点:

序号

时  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单  位

1

8:30-9:00

中国青藏高原寄蝇多样性与分布

张春田

沈阳师范大学

2

9:00-9:10

Total-evidence  phylogeny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he classical Gondwanan moss-bugs  (Insecta: Hemiptera: Coleorrhyncha: Peloridiidae)

叶   瑱

南开大学

3

9:10-9:20

蚜虫类与寄主植物和内共生菌的演化关系——以大蚜亚科为例

陈   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4

9:20-9:30

Diversity of species pairs and  patterns of interactions in aphid-ant mutualistic relationships

Junaid Ali Siddiqui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5

9:30-9:40

线粒体全基因组揭示Biston三种尺蛾的种间关系

程   瑞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6

9:40-9:50

内蒙古阴山山脉及典型草原蝴蝶多样性观测调查

钱宏革

内蒙古师范大学

休息10分钟

7

10:00-10:30

一种社会性蚜虫的防御行为和功能形态学

黄晓磊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8

10:30-10:40

木虱类昆虫关键形态特征的演化

罗心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9

10:40-10:50

专性寄生胃蝇属关键形态的适应演化

李心钰

北京林业大学

10

10:50-11:00

甲虫后翅的形态功能学研究

任   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1

11:00-11:10

金叶甲属两种昆虫胸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王谢爽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2

11:10-11:20

大豆蚜秋季蚜型的形态差异

王苏吉

东北农业大学

13

11:20-11:30

竹节虫目化石研究进展

陈   莎

首都师范大学

中午休息

14

14:00-14:30

文化昆虫学——新兴的特殊学科

任国栋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5

14:30-14:40

昆虫新物种发表的现有模式——以ZooKeys为例

邓  鋆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16

14:40-14:50

中国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描述及分子鉴定

陈   珊

上海海洋大学

17

14:50-15:00

麦蛾总科系统发育研究

王青云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8

15:00-15:10

蝽总科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

吴燕卓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9

15:10-15:20

泛喜马拉雅地区琵甲族分子系统发育初步研究

李秀敏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

15:20-15:30

Resolving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Delphacini and Tropidocephalini (Hemiptera: Delphacidae: Delphacinae) as  inferred from four genetic loci

黄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1

15:30-15:40

Sperm morphology and ultrastructure  of Fulgoroidea and its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

江   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2

15:40-15:50

长翅目蝎蛉科和蚊蝎蛉科细胞分类学研究

苗   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休息10分钟

23

16:00-16:10

看巢识胡蜂

谭江丽

西北大学

24

16:10-16:20

中国灶螽亚科Aemodogryllinae系统分类研究

秦艳艳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5

16:20-16:30

中国刺甲族分类及修订(鞘翅目:拟步甲科)

白兴龙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6

16:30-16:40

中国蜡螟亚科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李   逸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7

16:40-16:50

中国跳甲亚科系统学及形态学研究

阮用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8

16:50-17:00

中国叩甲科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

刘   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9

17:00-17:10

东半球锥猎蝽亚科分类研究

赵嫕盛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30

17:10-17:20

中国片角叶蝉亚科分类研究(半翅目:叶蝉科)

薛清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小组总结:评选研究生优秀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








第二届中国昆虫学会终身成就奖和终身荣誉奖

评选结果

终身成就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李子忠: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教授

   李丽英: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陈昌洁: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

   郑乐怡: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昆虫学研究所教授

   唐  觉: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教授

   程遐年: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温廷桓:复旦大学教授

终身荣誉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杨有乾:河南农业大学教授

张汉鹄: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教授

中国昆虫学会第八届青年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

(按姓氏笔画排序):

卫 青: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王 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王 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

张 江:湖北大学教授

张苏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兆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郭慧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黄 佳:浙江大学副教授

中国昆虫学会第四届优秀学会工作者奖评选结果

一等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叶恭银: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朱朝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传粉昆虫副主任

张 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生物防治专委会主任

张文庆:中山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

张永安: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林业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

孟晓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昆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

赵云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昆虫科学编辑部副主编

赵彤言: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医学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

侯有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外来入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莫建初: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昆虫学会城市昆虫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等奖(按姓氏笔画排序):

周忠实: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外来物种与检疫专业委员会秘书

唐庆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安徽省昆虫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韩诗畴: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昆虫学会秘书长

魏永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秘书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6560-1080878.html

上一篇:出版商寻机迫使ResearchGate网站移除海量学术论文
下一篇:高通量识别核基因多信息位点在浅层次系统发育和谱系地理中的应用
收藏 IP: 121.22.249.*| 热度|

2 谢强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