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学术本身就是一种猎奇。
做学术要有猎奇心,要时刻保持对于周围世界的好奇,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同时具有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不断的提出疑问,并持续的进行探索。
第二,提前给自己一个学术定位。
读博之前就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未来打算进入哪一个行当。决定了才能继续下一步,即了解想进入行当的规则与标准,进入领域的门槛与平均发表。这样在学习期间才能有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进入该行的标准,提高自己在未来择业时的竞争力。
第三,“不发表,就出局”,文章才是硬道理。
李连江先生有本书的名字叫做《不发表 就出局》,在此借用一下。从书中可以看出,李连江先生对学术发表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在国内环境下,似乎还很难做到。因为只有具有相当数量的学术发表,才能确保“不出局”,才能继续在圈里玩下去。所以说,“文章才是硬道理”。
第四,我们的学术生涯需要有人引导。
什么是好的学术,什么是不好的学术?那些学术问题是重要的,那些是次重要的,那些是不重要的?中间有没有岔路,会不会误入死胡同?才刚刚进入学术圈的我们,尚无法完全识别。因此,我们需要学术前辈的指导,这人一般是自己的导师,当然他也可能是自己在学术上的贵人。
第五,避免与杜绝玩物丧志。
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与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让我们得到了大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信息过多并不一定是什么好事。信息过多反而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浪费了我们的时间,让人沉迷,最终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所以,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戒除网瘾,回归学术本有的宁静,其实很重要。
第六,保持自信、持久的毅力和韧性。
首先,要相信自己可以。其次,要保持持久的毅力,毕竟学问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得出来的。第三,世间事并不是一帆风顺,要能承受得住挫折与压力,要让自己打不垮,压不弯。
第七,克服英语恐惧症。
即使再不喜欢英语,再怎么从心理上发怵,做学术,还是要读英文文献,还是要过英语关,这是必备功课。
第八,要寻找自己好的合作者。
跨学科已经成为常态,一个人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就知识的大象而言,每个人都只是在摸一条腿而已。因此,寻找自己好的合作者,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的常态。
第九,多读书,勤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2017年10月15日写于中关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