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w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thurw321

博文

你以为原始人天天大鱼大肉?一开始也许这样,可是后来人多了啊!

已有 5303 次阅读 2017-10-13 11:4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食品, 食物, 原始人, 鱼肉

我这个答案不是说不吃主食有什么坏处。我只是说,旧石器时代的人并不是纯肉食。这是结论。所谓的旧石器饮食法根本是无稽之谈。

你以为旧石器时候是这样的?

你数数。图里7个成人一孩子。这一头鹿,是不是有点不够吃?

你说,那没鹿有狍子吧。

图里11个成人,只有3只小型哺乳动物尸体。够吃么?

你说,那总得有肉吧。

图中五个成人,就一个大腿。类似火鸡腿的大小。你觉得够吃?

可见。旧石器时代,真的没有很多肉食。

旧石器时代有石斧,没错。但是还有石磨呢。你看这个玩意跟肉有关系么?

这么多石器你告诉我全是吃肉的?不对吧。事实上分类非常复杂。给你们看图。

好了。再给你们看另一个论文吧。以下内容都来自论文。

旧石器时代的人真的这么吃?

旧石器时代。那时候人们还处于狩猎采集社会。群体流动性很大,以季节性的流动来获取未驯化的食物资源。

群体成员多以血缘和婚姻相联,成员间无明显经济差别或地位差异,没有正式的领袖;其遗址主要是季节性栖居的营地及其他小型的或专门性遗址。

早期研究认为,肉食在狩猎采集社会是很重要的食物来源。但是这根本就是个误解。狩猎所获取的肉食资源在食谱中的比重仅约 20%-40%,其余为植物资源、水生食物等。

这是综合世界范围内的狩猎采集群体调查数据得到的结果。

不同的狩猎采集群体之间在组织方式、食谱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维持生计的策略也具有极大的不同。

Binford 指出,从生产生活资源、环境相对稳定的地区到食物资源有限、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狩猎采集者呈现出从采食者(forager)到集食者(collector)这两者间的不同状态,相应地,他们采取从迁居式流动(residential mobility)到后勤式流动(logistical mobility)适应性变化的流动策略。

采食者群体规模小,资源斑块(patch)的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均一,觅食风险小,例如热带地区;而集食者多生活在气候变化显著区域,资源斑块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很大起伏,觅食过程会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

采食者所处的环境虽然能够持续性地提供充沛的食物,但是以大型动物为代表的某些资源属于机会狩猎,因而采食者倾向于使用可维护性的工具;而对集食者而言,定期大量出现的季节性资源具有可预测性,需要在某个固定时间段内提高狩猎的成功率,因而他们会倾向于使用可依赖性的工具。

不同群体间并非一分为二地分为两类,而是相互混杂,在采食者和觅食者之间呈现不同的表现状态。

平均主义、低人口密度

无领地意识(lack of territoriality)、食物储备少、灵活的社会组织机构、强调植物资源多于动物资源,狩猎采集者通过刻意的自身调整来维持人口与资源间的平衡,才是狩猎采集社会,也就是旧石器时代的特点。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理论上,狩猎采集者以两种方式获取食物:一是效率最优化;二是产出最大化。动物追求食谱专一化,追求高档食物资源,集中捕猎一种或几种猎物,花最少的力气或时间获得最高的食物回报。

大型动物是史前人类狩猎的第一选择,但是高档次资源的稀少导致寻找时间长,狩猎采集者为了保证获得足够食物,需要相应扩展食谱宽度,实现产出最大化。

在美国大盆地的考古学研究中,出土了大量 Prenomic 人群使用的投掷尖状器,同时期的岩画中也出现大型动物捕猎的场景;与之相反的是晚期的 Nomic 人群,考古学发现的材料中,出现大量种子收获、处理的工具。

据此推测Prenomic 人群的食谱中高档次资源占绝对比重,觅食过程中的耗费低。而到 Nomic 时期,随着人口数量增长给自然资源带来压力,食谱宽度的增加势在必然,低档次的植物性资源增多,高档次的大型动物资源相对减少,觅食耗费高。

Shag 河嘴遗址位于新西兰南岛东岸,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在遗址形成早期,生活在近海区域的鱼、贝类等低档资源低于动物骨骼组成的 5%,到晚期遗址中,近海斑块资源比重逐渐达到 60%,甚至一度超过 70%。鱼、贝类资源含高蛋白成分,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为什么早期人类未开发近海资源斑块呢?

研究发现,遗址范围内的早期人类生存资源以恐鸟等大型高档资源为主,而这些资源的生活区域集中在内陆及沿海地区;因为觅食距离远,资源以鱼、贝类等小型资源为主,远距离的近海区域产出率低未被开发。

随着大批毛利人的到来,近距离资源斑块的觅食加剧,内陆及沿海地区资源消耗图 2 边缘价值理论图解严重,整体环境的能量产出率大幅度下降,鱼、贝类、小型鸟类等中低档资源逐渐被纳入食谱,在开发内陆及沿海地区资源斑块的基础上,以近海区域为代表的中低档资源斑块被也逐渐开发。

美国大盆地史前狩猎采集者研究中,考古学家就晚更新世早段 Carson 沙漠觅食者的食物资源获取是否以狩猎为主有很大争议。

Zeanah 用现代内华达州 Toedokado 的民族学统计数据进行生态模拟,运用中心地觅食理论的分析方法得出了独到的结论。

在模拟中,作者按照中心地觅食模型的假设前提,将通勤、野外处理、运输等消耗考虑在内,根据高档资源在食谱中所占比重的变化计算对应的中心地的能量产出率。

按照模拟结果,若大中型动物在食谱中所占比重达到 55%,则相应要求与羊同等档次的动物资源数量达到 3000 头,但是按照环境载能估计,晚更新世早段的该地区最多能提供的该档次资源数量上限仅 900 头,因此,狩猎为主的营生方式在 Carson 沙漠是不现实的。

为了资源获得最大化,中心地应该位于相对利于女性采集的地区,而男性则需要在更广阔的周边区域进行后勤式的狩猎活动,当时人类的食物来源方式并非以狩猎为主.

当觅食者发现高档次资源时,理所当然地会尽力获取此资源,但是资源的密集度在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在食谱中出现的几率也受环境等因素的很大影响。

北美的驼鹿捕食者追踪驼鹿的蹄印搜寻猎物,冬季的大雪天气导致驼鹿降低自身流动性,同时蹄印易于被降雪覆盖,增加了搜寻的难度,驼鹿在食谱中的比重会相应下降甚至消失.

总结。在旧石器早期。人类的确主要依靠狩猎作为食物。但是,其比例也仅仅维持在能量供应的50-60%。能量供应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虽然并非人类不能消化,而是因为猎物有限。

在新时期后期,人类散布到更广阔的地区,尤其是温带寒带和某些不利于生存的地区,食物里的肉食量就大大降低。

我们应该记住的是,万事有利必有弊。完全肉食的所谓旧石器饮食,虽然有一些益处,但是也一定有坏处。否则肉食动物为何没有成为如人类一般的智慧物种呢?无论是猴子还是大猩猩黑猩猩。肉食都不是主食。况且看欧美,肉食的摄入的确很多,但是结果也显而易见。不须赘述。

当然,在此我不应该说纯肉食有害。但是我希望大家记住一句话,有利必有弊。

参考文献:

1、仪明洁, 高星, Robert BETTINGER. 狩猎采集觅食模式及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中的应用[J]. 人类学学报, 2013, 32(2).

2、贺存定, 冷静. 石器分类和命名刍议[J]. 长江文明, 2012(1).


如果你还想看更多这样有趣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咋样?

白公子的生物课,vita-forc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76008-1080611.html

上一篇:黄焖鸡米饭成本居然不到5块?如此“低配高价”的它是咋火起来的
下一篇:家有小猫要喂羊奶!可这奶我能不能喝?
收藏 IP: 110.179.6.*| 热度|

2 鲍海飞 高建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