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world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lloworld3

博文

第一章第4节:叙述手法是有讲究的

已有 3236 次阅读 2017-2-28 23:11 |个人分类:经济学的修辞|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The Rhetoric of Economics《经济学的修辞》系列编译#


“隐含作者”往往身处一个制高的观察点来讲述故事。讲述一个故事的方式,有可能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的哈克那样,以他的视角展开,他不知道在自己视野之外的地方正发生什么;也有可能是像《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那样,他就像安娜肚子里的蛔虫,能听到安娜在想什么,又像是超人,不买一张票就能从莫斯科瞬间飞到圣彼得堡。在现代小说中,“作者我”隐藏了起来,产生了一种“代表讲话和思想”的文学技术。比如在简·奥斯汀的《劝说》中,“安妮对父亲和姐妹的幸福会有所怀疑吗?她也许没有,但她肯定会悲叹父亲感觉不到这种堕落。”安妮的话从奥斯汀嘴里说出来了。

学术写作中也有与此对应的技巧。科学家爱说:不是我这么说,是事实本身如此。曾经,福斯特尔·德·酷朗哥在巴黎大学发表就职演说,台下观众热烈鼓掌,他却伸手以示安静,说道:“不要为我鼓掌,正在讲话的不是我,这是历史之声通过我的口发出来。”于是他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

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科学家,常常把自己当作真理的代言人,从而可以不为自己的论断提供论据。这就像在文学作品中,读者无法去质疑第三人称叙述者说话的可信度:托尔斯泰是怎么知道安娜脑子里的想法的?因此科学家一般不会采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那样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他们需要把自己藏在第三人称的叙事里,假装只是在陈述事实。

社会学家迈克尔·马尔凯在研读生物学家的科学争论的通信时,写下这么一条笔记:“在通信中可以使用个人化的风格……但在正式文本中要尽可能把自己隐藏起来,这样一来别的人就会发现自己始终在仰望着一堆实验、数据、观察和事实。”历史学的叙述手法也采用类似的技巧,在经济学里,这种技巧更是普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46210-1036734.html

上一篇:第一章第3节:学术作者也须树立自己的“形象”
下一篇:第一章第5节:风格不仅仅是风格
收藏 IP: 117.121.1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