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美国膳食指南
前言
《2015 年美国膳食指南》的修订过程,先成立 14 名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 2015 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DGAC)。DGAG 对前一版未涉及与新发表的膳食影响疾病风险与健康的文献按循证医学原则对证据进行分析。证据等级从最强到最弱依次为:(1)随机对照试验(RCT)及其系统综述与 Meta 分析;(2)RCT;(3)前瞻性队列研究;(4)病例对照研究;(5)横剖面研究;(6)病例系列/病例报告;(7)社论/专家意见。其中,RCT 是研究膳食与健康关系最佳的方法,其次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时间较长,在疾病诊断前就收集膳食资料,比横剖面研究同时获取膳食与疾病的资料更准确。病例对照研究、动物实验、与体外研究的证据等级较弱,不能证明在人体的因果关系。横剖面研究只在没有更强等级的证据时才采用。
1《2015 年美国膳食指南》正文—包括五个条目,四项推荐意见
1.1 五个条目
(1)一生遵循“健康摄食模式”——在所有食物和饮料中选择一种在适宜能量水平时组成的“健康摄食模式”,以达到与维持健康体重、且营养素充裕,并能减少慢病风险。
(2)集中关注食物品种、营养素密度与摄入量—在一定能量范围内从所有食物类别中选择能达到推荐量的高营养素密度的品种,以满足营养素需要。
(3)限制来自添加糖与饱和脂肪的能量,减少钠的摄入——摄入含添加糖、饱和脂肪与钠低的饮食。削减含这些成分高的食物与饮料,以适合“健康摄食模式”。
(4)转向更健康的食物与饮料——在所有食物类别中,选择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与饮料,以代替不利健康的。考虑文化和个人的偏好,使这一模式易于完成和维持。
(5)支持全民采用“健康摄食模式“——在全国多样环境中,从家庭到学校、工作单位、社会,每人都有责任去协助创建和支持“健康摄食模式“。1.2 四项推荐意见
(1)在适宜的摄入能量水平,从全部食物饮料中选出适合的品种组成“健康摄食模式”(共设 12个摄入能量水平)。
(2)“健康摄食模式”包括:①多种蔬菜包括深绿色、桔黄色、豆类(干豆与鲜豆)、淀粉类及其他。②水果,特别是全果。③谷类,至少一半是全谷。④无脂或低脂乳类。⑤蛋白质食物,包括海产品、瘦肉与禽类、蛋类、豆类及大豆制品、坚果、籽仁。⑥食用油。
(3)“健康摄食模式”限制饱和脂肪(SF)、添加糖每日摄入量均应小于总能量 10%。钠每日摄入量应小于 2300 mg。尽量限制反式脂肪(TF)的摄入。如饮酒,应适量,只限于法定人群;每日女子限 1 饮,男子限 2 饮。1 饮相当含纯酒精 14 g 或 0.6 fl oz(fluid ounce,液唡),或 17 ml。
(4)各年龄期均应按《美国体力活动指南》进行活动,达到能量平衡与维持健康体重,以利于减低慢病风险。
2《2015 年美国膳食指南》的解读
2.1 健康摄食模式中关于膳食组成的原则
(1)健康摄食模式推荐的膳食从全部食物与饮料中选择组成——所选食物(包括新鲜、罐装、干制与冷冻等形式)在一起能满足营养需要而 SF、添加糖、钠、和总能量不超越限量。
(2)营养素主要由食物满足需要——所选营养素密度高的食物含必需的维生素(V)、矿物质、膳食纤维(DF)与其他对健康有益的天然成分,特别是含常摄入不足的营养素的食物,如摄食蔬菜、水果、全谷可补充 DF 与钾,乳类可补充钙和钾,海产品可补充 VD,瘦肉可补充铁。必要时可用强化食品与膳食补充剂提供不能满足需要的营养素。如强化 VA、VD 的乳类、强化 B1、B2、B6、叶酸的谷物,孕妇服用的叶酸制剂( 400 μg/d)。
(3)健康摄食模式的适应性较强——个人采用健康摄食模式时,能较好适应社会文化要求、生活习惯与个性爱好。2.2 健康摄食模式的科学基础
(1)摄食模式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据最新研究,健康摄食模式与减低心血管病(CVD)风险的证据最强;其次与减低 2 型糖尿病(T2-DM)、结直肠癌、绝经后的乳腺癌、超重与肥胖等风险的证据属中等;与神经认知异常的关系偶尔存在。
(2)健康摄食模式的构建——通过评价不同种类与不同量的食物成分,健康摄食模式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大量蔬菜、水果;其次是全谷类;再次包括无脂或低脂乳类、海产品、豆类和坚果。另一特点是摄入较少的肉类、禽类及其制品、加糖的甜食与甜饮料和精细谷物。
(3)美国当前食物摄入与营养状况存在的问题:
① 约 3/4 的人群摄食蔬菜、水果、乳品、植物油的量低。
② 半数以上人群摄食谷物与蛋白质食物的总量满足或超过推荐量,但种类不够。
③ 大多数人摄食 SF、添加糖与钠超过限量。
④ 摄入能量超过需要,2/3 以上成人和近 1/3 儿童超重或肥胖。
⑤ 多坐少动。仅 20%左右的成人与青年达到“体力活动指南”所需的活动量。2.3 健康摄食模式的主要组成
(1)首要是维持能量平衡——主要依据体重评价摄食模式是否能调节摄入的能量与体力活动消耗的能量,维持能量平衡。含固体脂肪、反式脂肪、增加淀粉的食物含能量高。
① 儿童青少年维持能量平衡应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而体重不能增加过多。超重或肥胖者应改变摄食与体力活动,以减低体重或体质指数(BMI)增速而恢复至健康范畴。
② 孕妇维持健康体重,其体重增加应在“妊娠增重指南”范围之内。
③ 肥胖成人及具有 CVD 风险如高血脂、高血压者应减少能量摄入而增加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如每周减重 1~1.5 1b,则每日应减少 500~750 kcal 摄入。男性每日摄入 1500~1800 kcal 及女性每日摄入 1200~1500 kcal 可安全地减体重。
④ 65 岁以上的超重或肥胖老人,特别有 CVD 风险者应防止体重再增加。减体重能减少 CVD风险和改善生活质量。
健康摄食模式推荐的主要食物
① 蔬菜——蔬菜是 DF、VA、VE、VK、VB1、VB2、VB6、VC、叶酸、烟酸、胆碱、钾、镁、铁、铜、锰等的来源。如深绿色蔬菜含 VK 最多,桔黄色蔬菜含 VA 最多,豆类含 DF 最多、淀粉类含钾最多。健康摄食模式要求选择多种蔬菜以获得多种营养素。一般以 1 w 用量计算。蔬菜含有的叶酸对孕妇有预防婴儿发生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的作用。VC 有助铁的吸收。
② 水果——包括全果与无糖的 100%果汁。水果含 DF、钾、VC。果汁含 DF 比全果少,如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能量过高,故摄食 100%果汁时不要添加糖。摄食罐藏或干制果品,应选择添加糖最低的。摄食水果时至少一半是全果。儿童每日摄入 100%果汁应不超过 4~6 液唡( fl oz)或 118~177 ml。
③ 谷物——包括稻米、小麦、玉米、高梁、小米、大麦、燕麦、荞麦等种类。全谷指包括胚乳、糠麸、胚芽在内的完整籽粒。加工去除糠麸与胚芽后为精细谷物,其中 DF、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不同程度地被去除,甚至完全丧失。推荐每日摄入谷物中至少一半应是全谷。1 唡当量(ounce
equivalent,oz-eq)全谷相当 16 g,儿童摄入全谷应小于成人最低推荐量 3 oz-eq。
④ 乳类——包括鲜奶、酸奶、奶酪及强化钙、VA、VD 的豆浆。乳类含多种营养素,如蛋白质、钙、磷、钾、镁、锌、硒、VA、VD(指强化产)、VB12、胆碱等。无脂或低脂奶或酸奶与奶酪比,含 SF 与钠较少,而钾、VA、VD 较多。无脂奶 1 杯当量(cup-equivalent,c-eq)含 80 kcal 而全脂奶含 150 kcal。推荐乳类每日摄入量按年龄而异:2~3 岁为 2 c-eq、4~8 岁为 2.5 c-eq、9 岁以上为 3 c-eq。乳糖不耐者可选择无或低乳糖的鲜奶或酸奶。不能或不选乳类者应摄入含乳类主要成分蛋
白质、钙、钾、镁、VA、VD 等的食物。其他植物来源如杏仁、核桃、可可等的饮料可补充些钙,但不含乳类的其他营养素,故不能称为乳。
⑤ 蛋白质食物——动物蛋白包括肉类、禽类、蛋类与海产品;植物蛋白包括坚果,籽仁、豆类。乳类也是蛋白质食物。蛋白质食物也含其他营养素,如肉类含锌最多,禽类含烟酸最多,肉、禽、海产品都含血红素铁,其生物利用率较植物来源的非血红素铁高,预防幼童和孕妇贫血特别重要。海产品提供ω-3 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VB12 与 VD 最多、蛋类含胆碱最多、坚果籽仁含 VE 最多。豆类还是铜、锰、铁的重要来源。
(i)肉禽类——瘦肉与禽肉含脂肪少于 10 g%,SF 少于 4.5 g%、胆固醇少于 95 mg%。肉每 oz-eq 含 50 kcal,而含脂肪高的肉含 80~100 kcal。RCT 与队列研究得强力证据显示摄入少量肉类、肉及禽制品可减少 CVD 风险;中度证据可减少肥胖、T2-DM 与某些癌症风险。醃、燻、晒、烤等加工产品的钠、SF、添加糖应符合限量。
(ii)海产品——包括鱼和贝壳类。建议每周摄入两次海产品。RCT 与队列研究得强力证据显示摄入海产品与降低 CVD 风险有关。中度证据显示与减低肥胖风险有关。每周摄入 8 oz 海产品可提供每日 250 mg EPA 与 DHA 减低 CVD 死亡率。孕妇乳母每周摄入 8~12 oz 海产品,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鉴于海产品含重金属甲基汞,故应选含 EPA 与 DHA 较高而甲基汞很低甚至没有的食用。
(iii)植物性蛋白——豆类、坚果、籽仁是主要来源。豆类还含其他营养素与植化物,故也可作为蔬菜。大豆含蛋白质最高(40%),与动物蛋白相近,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略低外,其他氨基酸比值与人体需要接近,故其营养价值较高。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曾批准健康声称, “每日摄入 25 g 大豆蛋白可降低心脏病风险[6]”。坚果与籽仁含能量高,只能少量食用以替代其他蛋白质食物而不另添加。坚果、籽仁 0.5 oz 按 1 oz-eq 蛋白质食物计。
⑥ 食用油——包括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红花油等植物油。大部分含多不饱和脂肪(PUF)与单不饱和脂肪(MUF)。MUF 在橄榄油、茶油中最高,花生油、红花油次之。坚果、籽仁、海产品也含油。热带植物产生的可可油、棕榈油含大量 SF,不包括在植物油中。植物油是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及 VE 的主要来源,可提供能量,并促进脂溶性 VA、VD、VE、VK 吸收。膳食摄入的脂肪包括固态的动物脂肪与液态的植物油,摄入总量应符合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中关于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AMDR)的要求,即成人摄入总脂肪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20%~30%。
健康摄食模式限量的主要食物
① 饱和脂肪(SF)——SF 主要在动物体脂及肉类中,室温时呈固态,对人体有生理与结构功能, 2 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无需要量。强力证据显示不饱和脂肪 (UF)替代 SF 可降低血中总胆固醇 (T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UF 替代 SF 可减低 CVD 风险及死亡率。另有证据显示橄榄油与坚果中 MUF 替代 SF 也可减低 CVD 风险,但不如 PUF 强。还有证据显示碳水化合物替代 SF 也可降低血中 TC与 LDL-C,但增加血中甘油三酯(TG)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且不能减低 CVD 风险。推荐每日摄入 SF 限摄入总能量 10%内。推荐以高 UF 食物替代高 SF 食物。
② 反式脂肪(TF)——植物油经氢化后,能抗脂肪酸败,延长保存时间。其中 UFA 部分或全部转变为 SFA,如在室温呈固态的人造黄油、起酥油等,常用于制作糕点等。TF 能升高血中 LDL-C 而增加 CVD 风险,故健康摄食模式要求尽量限制其摄入。TF 亦存在于天然的反刍动物乳及肉中,但其含量小,且还是不少其他营养素的重要来源,故在膳食中不必限制。
③ 胆固醇——人体生成的胆固醇能满足结构与生理功能所需,不需要再从食物获得。《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 推荐摄入食物胆固醇小于 300 mg/d,而 2015 版却没提这一条,但并非认为膳食中胆固醇不重要了。RCT 与队列研究得强力证据显示摄入低胆固醇食物可减少 CVD 风险,中度证据显示可减低肥胖风险。一般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蛋黄、乳制品、肉禽类、贝壳类等。肥肉与全脂乳同时含高胆固醇与 SF,因此健康摄食模式限制 SF 摄入同时也限制了胆固醇摄入。蛋黄与贝
壳类含胆固醇高而 SF 并不高,但鉴于含其他营养素丰富而常食用,故随之摄入的胆固醇仍不应忽视。④ 添加糖——指甜食及含糖饮料中添加的糖,如蔗糖、果糖、蜂蜜、糖浆等。水果、乳品等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不计在内。添加糖只能增加能量而没有其他营养素与食物成分。队列研究与 RCT得强力证据显示少摄入添加糖可减低成人 CVD 风险,中度证据显示可减低肥胖、T-2DM 及几种癌症的风险。健康摄食模式推荐限制添加糖低于每日总能量摄入的 10%。美国 FDA 已批准几种高强度的甜味剂,包括糖精(saccharin)、天门冬氨酯(aspartame)、乙酰氨基磺酸钾(acesulfame potassium)、三氯蔗糖(sucralose),证明对人体无毒害,需用量都没有超过其可接受每日摄入量。
⑤ 钠——钠是必需营养素,在体内有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等生理功能。钠的需要量在不出汗时很小。一般在膳食中以盐(氯化钠)的形式出现,摄入量常高于需要量。除烹调时用作调味外,常用于醃制食品,以便保存。多数加工食品即使甜食也有盐。膨松剂碳酸氢钠(小苏打)、增味剂谷氨酸钠(味精)也含钠,但用量小,不是膳食中钠的主要来源。钠摄入量常与能量摄入高度相关,摄入较多食物与饮料,钠的摄入也多。强力证据显示增加钠摄入与增高血压呈剂量效应关系,中度证据显示与增加成人 CVD 风险有关。健康摄食模式提示成人及 14 岁以上青年限制每日摄入钠小于 2300 mg,高血压与前期病人如钠摄入量减至每日 1500 mg, 血压可下降更多。在这两个水平, 同时也降低血中 LDL-C。强力证据还显示降血压膳食模式(DASH)由高蔬菜与水果、低脂乳、全谷、禽、鱼、豆、坚果,高钾、钙、磷、镁、DF 及低 SF、低添加糖低钠组成,与健康摄食模式相近,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
⑥ 酒精——并非膳食成分,但摄入后将增加能量,故要求未饮酒者坚持不饮。推荐酒精限量是每日男子 2 饮,女子 1 饮。1 饮为 0.6 fl oz 纯酒精,相当于 12 fl oz 啤酒(5%酒精)、5 fl oz果酒(12%酒精)、1.5 fl oz 80 度白酒( 40%酒精)。孕妇、拟怀孕者、乳母、儿童不应饮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