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blog 博文

最新发表的博文| 推荐阅读的博文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8-光谐振子
张延年 2023-3-21 19:29
光谐振子 场态粒子一旦对称性破缺,电偶极矩增大,一定会形成一个恢复原状的势。球型的场态粒子在任何方向都可以谐振并产生电偶极矩变化,不同方向的电偶极矩变化均可以叠加。 核外电子本身没有区别,然而由于原子核的存在,电子具有不同的能级。尤其是化学键的存在,使光谐振子都拥有着不同的固有频率。显态粒子吸 ...
7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7-光场与原子耦合作用
张延年 2023-3-21 19:29
光场与原子耦合作用 用量子理论研究光同原子或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发现原子或原子核由于能级之间的跃迁可以发射或吸收光子。在这些跃迁中有一种类似于经典电磁理论中电偶极子发射电磁波的情形,例如它们都具有柱对称性。这种跃迁称为电偶极子跃迁,是原子或原子核发射或吸收光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跃迁。 散布于空间 ...
69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6-光子产生与湮灭
张延年 2023-3-21 19:28
光子产生与湮灭 显态粒子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产生光子,但所有这些方式都是利用显态粒子的相同机制,既原子核或核外电子受激发后跃迁回基态所产生的。核外电子在各自固定轨道上绕核旋转,总是先填充能量较低的轨道,处于稳定的基态,当获得一个额外能量,使它能够争脱核的束缚时,便可向高能量轨道跃迁。此时,核外电子处 ...
112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5-场态粒子电磁波源
张延年 2023-3-21 19:28
场态粒子电磁波源 场态粒子正常情况下具有良好的对称性,质量、电荷、分布和状态均对称,可谓是一个超对称结构。但场态粒子会受到周围显态粒子和场态粒子的诱导而成为对称性破缺粒子。尤其是时时刻刻受到周围场态粒子的诱导作用。 一旦场态粒子对称性破缺,就由球型成为了椭球型,这样对称性破缺的场态粒子就成立一 ...
70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4-显态粒子电磁波源
张延年 2023-3-21 19:27
显态粒子电磁波源 场态粒子由于引力存在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存在而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且存在一定梯度。 所有的显态粒子都沉浸在场态粒子的海洋中。场态粒子与显态粒子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诱导震荡并通过交换虚拟粒子交换能量。 显态粒子由于本身的质量对称性破缺,而使电子绕原子核运动。而电子运行轨道 ...
529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3-电磁波是横波
张延年 2023-3-21 19:26
电磁波是横波 场态粒子因斥力而散布与整个宇宙,因为引力而汇聚与星系且存在一定的密度梯度。 一般情况下场态粒子,场态粒子为超对称结果,质量、电荷、分布与状态均保持良好的对称性,因此为球状云,即呈球型。电偶极矩总体为 0 。 但场态粒子时时刻刻受到周围场态粒子和显态粒子的诱导,场态粒子成为对称性破 ...
931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2-光的本质
张延年 2023-3-21 19:25
光的本质 场态粒子由于引力存在而聚集在星系周围,由于斥力存在而散布于整个宇宙空间,且存在一定梯度。 光是粒子间交换虚拟粒子传递能量的电磁波。光子在微观层面上可以认为是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在宏观层面上可以认为是电磁波传递的能量,但这里并未伴随着物质的传递,这与机械波没有本质区别。 光子与实体粒 ...
61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暗物质构筑物理学天文学新框架51-暗物质与场的统一
张延年 2023-3-21 19:24
(1) 量子场论取得巨大成功,并已被广泛应用于粒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场论为描述多粒子系统,尤其是包含正反粒子产生和湮灭过程的系统,提供了有效的描述框架。 WIMPs 团队、 ATIC 团队、丁肇中团队和中国悟空团队等大量暗物质科研团体得到一个共识结论,暗物质粒子会产生高能粒子,如伽马射线、正负电子、正反 ...
890 次阅读|没有评论
2023年3月21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杨学祥 2023-3-21 18:58
2023年3 月21日晚报:厄尔尼诺指数进入下降区间 杨学祥 ...
137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转载]读博申请英文模板/国外博士申请英语范文Application for doctorate
汪凯 2023-3-21 17:21
首先,你需要简要介绍一下自己,以及为什么你有兴趣在这个研究人员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不要重复总结你的整个简历内容。邮件中应该先介绍你的现状:“我最近在YY大学完成了XX的硕士学位”,然后详细说明你的科研背景与你发电子邮件的教授/研究员的研究领域如何一致。 谈谈你最近的科研经历 ...
235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 0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