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了数学,不是简单发明和发现了数学,而是远远高于发明和发现。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学中的某一分支的贡献的确是属于某个人的发明、发现和创造。
对于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的争议非常大,本质上还是利益分配问题。在学术圈有一种声音赞成共同通讯和共同第一作者,从绝大多数单位的执行政策来看,还是不认可这种情况的。
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写出令人信服的假研究论文摘要,科学家通常无法发现它们,根据在bioRxiv服务器上发布的预印本,研究人员对这一现象如何影响科学存在不同看法。
在过去几年里,“数据是新的石油”说法广为流传。但是,对此有不同声音——赞同者有之,认为数据和石油有相似之处,质疑者亦有之,认为数据和石油有不同的特点。
文章署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既要尊重作者的劳动,也要兼顾团队的合作。按照诚信原则,作者通常由通信作者决定,依贡献大小排序。第一作者是荣耀也是责任;通信作者对文章负主要责任。
冯先生坚定地认为,学术上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应该搞一言堂。更值得称道的是,冯先生对于持不同观点的人,有足够的胸怀,坦诚、友好相待,这一点令许多人汗颜。
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深根固蒂,不宜“无凭无据”。较为理想的状态或许是:一方面是图书馆员该知道自己应该会什么;另一方面是图书馆用户知道图书馆员会什么。可谓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者,学科的发展也造就了学者,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其实无形中的责任就是努力促进学术进步。即使年轻的学者,也要明白这个起码的道理。
一篇论文的作者,单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文章中的实际贡献。这些年,论文虚假泛滥成风。由于诚信缺失,无法对文章形式做出判断,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现场答辩。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场景,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都有自己的细分领域,依托行业特长,做别人干不了的事,这样你的单位一定可以给你形成天然加分项。
对于大部分高校,现阶段模糊化考核办法尚不能得以实施。要等社会环境、价值认同、工作自觉等诸方面成熟才能推行所谓的tenure式考核办法。但精确化向逐渐模糊化考核,是一个高水平学科对于教师考核的发展方向之一。
纵观科学史,诸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科学大师,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不仅对实质促进科技进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而且通过了反复的实践检验,科学的荣耀非其莫属。
同样一个“传统”,同样在一个国家,对于不同时期的少年人,会留下不同的印象。人们在少年时的经历,在少年时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生活。
单靠影响因子的绝对值不能确定论文质量,仅以影响因子排序将打击国内SCI刊物的发展。为了奖励的有效性,应对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在最终奖励之前对拟奖励论文进行内涵评价。
数学等学科之所以能够发展成独立学科,是因为有纯数学分支学科的存在,形成了数学学科的根基;而时间学和空间学等只有与其他具体内容结合以后才有研究价值,可此时已属于别的学科。
不懂工艺当然搞不好控制!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和信念。但是我们的经历证明,一个不懂工艺的控制团队,如果掌握精确建模技术,可以在所有的流程工业做好控制。
校报由于综合性原因及中文发表,又不是SCI,注定很难吸引优秀稿源。办有困难,停刊又不行,只能苦苦挣扎。国内很多期刊都在努力进SCI,单纯的中文刊物注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在由冰期转换为暖期的过程中,陆地冻土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没形成海底冻土,这种机制也会发生在南半球。但是南极大陆周边陆架较窄,且被冰架覆盖,所以目前南极海底冻土的研究较少。
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赶是一场持久战,敢是信念和勇气。只有觉醒的人,才会认识到不足和差距,下定决心向前追赶。只有不服输和充满干劲的人,才会面对任何对手,都敢角逐于赛场上。
人类需要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天才的出现,同时还需要科技界不断积累,在不能产生“顿悟”之时,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渐悟”,也能在颠覆性的重大创新上有所突破。
在基金申请书撰写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要请别人指导,专家们也会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那到底给谁看?给多少人看合适?怎么修改基金才能提高?我总结几点供大家参考……冯培忠
单位的科技评价体系也是一面镜子。任何单位的科技评价体系都有一定程度的偏颇,这是正常的。评价体系的偏颇大致包括共性偏颇、选择性偏颇、总量偏颇和学科偏颇几种情况……俞立平
过去半世纪颠覆性研究变少了,而渐进式研究变多了。这种趋势可能部分源于科学事业的变化。现在的环境更具竞争力,也提高了发表研究和寻求专利的风险……孙学军
兔是一个象形字。免与兔只差一点,两字的关系没有定论。说有关系的认为,兔字去掉一点就是会意其跑得快而看不清楚。说无关的则认为,免字的下部表示人,上部则象人头上戴帽形……冯大成
诺伊曼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最大的贡献则是现代计算机。他提出了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冯·诺伊曼架构,被后人称为“现代计算机之父”。
压力自古以来就存在,从生存压力到现在职场的工作压力,谁都无法避免。勇敢面对是关键。工作压力无法逃避,勇敢面对、厘清主次、立即行动,从古以来都是这样过来的。
教育本身要让被教育者获得的,不只是知识,它还应该包括观念、认识、情感、态度、深层次的反思等等。作为教育者这种获得其实是双向的,而教师从中获得的观念和认识更加深刻和珍贵,会逐步形成他们个人独特的教育体验和经验。
这是12年前的一次发言,挖掘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些反思。我们每天忙碌,但成就很小,学校空转,个人承受无谓的压力。这一切与我们对待“学科”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博览群书、全神贯注、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越来越有利于挖掘精神实质,越来越接近创新本质。撰写基金,投入时间,沉浸专注,说到做到,申请书的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冯培忠
木心说无论学什么一般都有三步:1. 审美先行。2. 模仿。3. 发展自己的风格。对于课题的无法掌握感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于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是来自于没有领悟到方法以及对整个领域的全局把握的不够……王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