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如何做好新时代的生态科普? 精选
2022-11-11 11:56
阅读:6992

赵序茅/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全国科普先工作者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将生态文明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生态文明关系紧密的生态学主要探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生态科学普的意义在于将理论、研究成果普及化,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基于此,新时代生态科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生态科普要从知识传递向思维引导转变,积极引导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未来的生态学家

生态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精神的培养,科普应该在引导青少年创新意识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生态学研究对象多是青少年可以接近的事物,比如动物、植物、河流等,很容易激发少年的探索欲望。加以积极引导,促使形成生态创新的土壤。科普除了传递生态学相关的科学知识外,要更注重对于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引导,从知识导向价值导向转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今时代属于知识大爆炸,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穷尽所有的知识。且知识的更新速度空前快速,今天正确的知识,明天未必正确。但是,科学的思维的永恒的,要学会用科学思维促进知识的创新。具体到生态学科更是如此,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很多科本上的知识早已经被推翻。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思维。由于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青少年过度追求标准答案,缺少开放式的训练和探索。因此,生态学科普应该在弥补青少年课堂教育不足的环节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培养创新思维,给青少年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生态学家。

(二)生态科普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很多人对于绿水青山存在片面的理解,认为只有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就是绿水青山。这种观点是不符合生态学的。比如,桉树林、单一的日本落叶松林,这些森林长在山上,符合字面上的“青山”,但是不符合生态上的青山。当地有句谚语形容桉树林的排他性叫做“上不飞鹰,下不走蛇”。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讲,桉树林、日本落叶松林其分泌的次生代谢物会严重降低土壤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继而不利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不利于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且这些单一物种形成的森林,一旦发生病虫害或者森林火灾,其抗逆性极差,存在一系列生态安全隐患。反之,高原冰川、大漠荒野,虽然看起来并不“青”,但是它们属于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所属的环境下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造福人类。因此,它们依然属于生态上的“青山”。

在生态学上,绿水青山就是健康的生态系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而金山银山正是健康生态系统发挥的服务功能,人类的衣食住行、空气、药品等均来源与此。人类的生存建立在生态系统之上,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服务价值,这是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学含义。提高公众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解,促进公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

(三)生态科普需要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尤其是在预防外来物种入侵领域。

生态科普需要传递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物种保护意识。尤其是在生物入侵领域更离不开公众的积极支持。这里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外来物种”和“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别。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物种比如番茄、马铃薯等,它们是典型的“外来物种”,却丰富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些属于人类驯化的物种,是人类有意义的引进。与此相比,“外来物种入侵”则是一个生态过程。人类有意或者无意地将外来物种带入不属于其自然分布的范围,物种自然扩散的不属于这种情况。这个外来物种在本地实现繁殖,可以在自然的状态下建立种群,过食物链或者种间关系,或者和本地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影响本土物种的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风险,主要看两个方面,第一是看其生存和扩散能力,比如这个外来物种扩散能力越强,其危害的可能性就越高;第二是看其对于本土物种的危害程度。

我们身边的外来入侵物种多数是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过去缺少相关约束,人为有意或者无意让这些外来物种流入本土,构成入侵。比如,巴西龟原本是宠物龟,后经过人类放生,进入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且巴西龟可与当地龟类竞争,降低当地龟类的多样性。再比如福寿螺,之前是人工养殖,后经过逃逸或者人类的放生,流入自然,形成入侵。问题关键是,这些外来物种一旦逃离原来的管控区域,适应本土生态环境,形成稳定种群后,控制起来非常困难。

防止外来入侵物种扩散,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通过科普让公众充分意识到外来入侵物种带给当地生态系统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严格约束自己以及身边人的放生行为。出境旅游一定严格遵守物种管理条例,不私自携带外来物种入境。

总之,新时代的科普要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实现为国育才的目的。与此同时,生态科普应该积极发挥社会服务的功能,尤其是在生态保护,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领域。

原文发表在《科普时报》本文略有改动。

66827feab23eaaa4c0f7180d552361a.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序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233-136327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