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序茅
参加研究生面试后的几点感触 精选
2020-6-10 17:55
阅读:12191
标签:研究生、复试、科普

前几日,受我们学院(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委托参加了兰大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总共100多个考生参加面试,前后经过三天时间,见识了各种类型的学生,因而有了一些感触:

1 总体上男女比例失调,男生少,女生多,男生在面试中占优势

这次参加面试的考生共100多人,其中男女比例大致为1:2。女生初试成绩普遍比男生偏高,可能是女生比男生更擅长考试吧。我不知道其他学校,其他学科是也否存在这个现象。虽然女生初试成绩比男生要好,但是面试过程中男生更受欢迎。这倒是不是说男生面试表现更好,而是和我们的生态学专业有关,很多老师有出野外的需求,觉得男生更加适合。对此,我不以为然。普遍来说,男生可能比女生更适合野外工作。但是这种适合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野外不是女生的壁垒和屏障。我研究生期间接触到的几个从事野外工作的女生,干得都不错。女生不适合野外工作是一种认识的标签和误区!

2 性格好的学生占优势,性格不好的容易遭到质疑

复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性格特别好,即便是不会的问题,也异常淡定或者用微笑打破尴尬的局面。这类同学在面试中往往会受到老师的青睐,很容易得到比真实表现更高的分数。这个原因也好理解,研究生阶段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性格好的同学不容易走向极端,老师心里踏实。

3 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差不多,能让导师眼前一亮的学生仅十之一二

面试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表现差不多,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也只有十之一二。这很符合科研群体的特色,最后能坚持走下来的也就大概是这个比例。这类同学不一定是名校出身,也未必是初试的高分。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一般同学强很多。比如,一个女生被老师问道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她的回答中,看不出有多专业。但是,她逻辑清晰,另辟蹊径,自圆其说,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种能力,并且是科研工作中所需要的能力。

4 我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学生

整个面试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乖的学生大多被留下了,哪怕她/他的初始和面试成绩一般。而一些比较个性的同学则多被刷下了。那些有个性的同学不乏有想法的,可是他们表现出不同与常人的举止后,很容易被贴上异类的标签,令导师敬而远之。这可能和我们的文化有关。中国文化历来崇尚中庸之道。可是,中庸适合科研吗?我见到过很多性格古怪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科研成绩都非常优秀。可但按照我们标准和评价体系,他们往往很难通过复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学校的管理体制有关。当前,导师的名额非常紧张,而承担的压力又重,需要对学生负责,因此生怕学生点事情,砸在自己手中。因此,对于那些表现比较个性的同学就各位慎重,大家多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5 面试中有学校出身的歧视吗

很多考生面试之前担心自己的出身——本科毕业院校不好而遭到歧视。凭心而论,在面试过程中名校毕业生的确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现实中这种优势并不大,至少不是决定性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名校并不多,名校的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兰大的更不多。这就造成一种局面:大部分毕业生学校一般,即便是一些普通的211也并不比那些一本类院校强多少。因此,这种所谓的歧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严重淡化了。此外,面试过程中,评委对名校的考试要求自然也高。比如,同样的问题一般学校的考生不会大家也就不说什么了,而那些名校的考试不会,大家可能有更多的想法。

6 跨学科的考生在面试中可能吃亏

就生态学专业而言很需要跨专业的合作。生态学领域很多重大成果的突破得益于跨专业的合作,比如当年威尔逊先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可是,现在复试过程中跨专业的考生可能处于劣势。虽然我们知道,基本的知识可以慢慢弥补。但是,面试过程中要问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常识。而这些跨专业的考生很容易被问住。不过,如果考生比较机灵,能够把生态学和自己的本专业结和起来,进行分析和探讨,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性认识,由于样本量有限,和真实的面试情况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且不可作为依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序茅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990233-123730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