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tomorro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ttertomorrow

博文

地震实难预报 居所定需抗震达标

已有 2768 次阅读 2016-6-2 02:07 |个人分类:生存本性|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地震实难预报 居所定需抗震达标

姬再良博士 摘编改自:

2011311日,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http://news.mingpao.com/pns/%E5%B7%A8%E9%9C%87%E9%98%B2%E4%B8%8D%E5%88%B0%20%20%E6%97%A5%E7%9B%BC%E6%88%BF%E4%B8%8D%E5%80%92-3%EF%BC%8E11%E5%BE%8C%E4%BF%AE%E5%BB%BA%E7%AF%89%E4%BE%8B%20%20%E6%87%89%E5%B0%8D%E5%8D%83%E5%B9%B4%E5%B7%A8%E7%81%BD/web_tc/article/20150308/s00002/1425751164719

2011311日本特大地震后修订了重建的标准,力争应对千年巨灾,这是应对千年的抗震达标的标准啊!

福岛灾区重建,不得不联想到我们家园的新老居所抗震达标事宜

2011311日,日本经历了有纪录以来最强烈的9级地震,故而促成了日后建筑条例的修订。那里的每个仙台市居民,曾亲眼目睹了家园被海啸吞没,从而吸取经验教训。

仙台市官员称,当地建筑只要符合阪神地震后所订的建筑标准,在「311」中所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倒塌的主要是旧楼。而「311」后条例修订,主要是针对非建筑结构部件提出加固要求。仙台市复兴事业局震灾复兴室主任铃木淳志说,会留意311资料的保存,要将经验传给几百年的后人。

【明报专讯】不经不觉日本311大地震已过了5年,虽然地震中未见「豆腐渣」工程引致大量人命伤亡,然而无论日本官方还是民间,却仍力求改善。新修订的法例,更细致到要求天花板、手扶电梯等部位,都要加固以防地震时脱落。更难以想像的是,日本官民现在着手应对的,是时刻准备着要碰上「千年一遇」的巨灾。看似危言耸听的「海沟型巨大地震」、「东京直下型地震」,原来日本人真的将防范放到首位。而防灾官员的心思,亦放在311的经验要如何传承给几百年的后人。

明报记者 林迎

促加固非结构部分 如天花板电梯等

311地震中,曾出现因房屋的非结构部分(如天花板、手扶电梯等)脱落而造成的死伤,日本新法例中因此增加了必须加固相关部件的要求,对于走廊、梁柱等的加固亦有调整。依照新法例,所有公共场所建筑物如学校、老人院、图书馆、酒店等,都必须接受合资格建筑师的复查,不合格者将会被勒令改建、罚款。此外,对民众的防灾演习亦达到最高级别,东京市多次举办「东京直下地震」演习,模拟交通、通讯、电力中断的情形,首相安倍晋三及其内阁成员,甚至驻日美军都有参与,要「练习」如何步行或骑单车到首相府「召开紧急会议」。

311超震纯属400年一遇

311震央位于日本宫城县东面约100公里外的海底,震级为黎克特制9.0级,烈度7级,为日本有纪录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震,造成2.47万人死亡、2640人失踪、6150人受伤,经济损失16万亿日圆(1万亿港元)。据专家估算,这次地震为400年一遇,日本对上一次发生规模相若的地震是在公元1611年的「庆长三陆地震」,时为中国明朝万历年间。

日官:最重要的是将经验教训传递给几百年的后人

「我们现在面对的重要课题,是怎么把这次防灾经验传递给几百年后的人」,日本仙台市复兴事业局震灾复兴室主任铃木淳志说,「因为下一次我们会遇到这么大规模的地震是几百年以后的事。」日本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仙台更是地震、海啸高发区,平均35年会发生一次中等程度(烈度56度,通常约黎克特制7级)的地震,意味着一生人中可能会遇到两次。在1100多年前的公元869年,相当于中国唐朝咸通年间,仙台亦发生过一次黎克特制8.6级的「贞观地震」。朝代更迭的时空听上去很遥远,但日本人确在着手将经验代代相传,包括对公文资料的保管、筹建纪念设施和纪念碑等,要将311的记忆积累给后代。

东京直下地震 10年内有三成发生的机会

而在灾后日本修订的《耐震改修促进法》中,则是基于考虑「千年一遇」级别的「东京直下地震」和「南海海沟型巨大地震」可能会发生(见另稿),这种说法在311地震之前已经有,日本文部科学省震后召集日本专家研判,认为东京直下型地震在10年内有30%机率会发生,在30年内有70%机率会发生。 20122013年间,曾经有多次「9级大地震本周内发生」的传言传出,一时人心惶惶,但最后并无发生。

 

转载本文的修编者,自然联想到了中国活动地震带,及山脉带周边的所有建筑物是否抗震达标?不得不警告的是,中国建筑商只为所建楼宇承担仅仅30年的寿命,远远低于世界各国!当今,绝大多数中国的新老建筑寿命低于30年,不及英国1/4;与欧洲大多数国家的100多年相比不足1/3;再与美国70年比较,不足一半。故而,同等级别的灾难性地震,只要发生在中国,伤亡人数会成倍成倍的增长。各级领导,从中央到地方的首长们,为何不为民安立法,改变当今危险到居民安全的现状呢?各地政府要有人来专门监管,并代表当地政府负有责任。下联“壹周立波秀”视频,聆听郎咸平谈中国楼宇质量与寿命。新老楼宇的安全,每时每刻要到位,绝不能忽视。俩作者再次呼吁各级政府官员亲自参与,聘请工程地质专家,彻底根除豆腐渣工程建筑物的存在,定期(每季度或年度)监管楼宇的质量,是否能抗震达标,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要事啊!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q0154j3u6pf&300&NaN&auto=0

国都,北京处于华北地震区,属于地震多发区,地质结构比较复杂,有很多断裂带。北京地区如发生地震,属于大陆内部地震。历史上,北京地区发生过大地震,但地震频繁度水平属于正常。据史料记载,自公元294年以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次。其中6.0-6.9级地震6次,8.0级以上地震1次,即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图1)。相对来说,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比中国的其他地震带城市好一点。前已述及,历史为证,北京也属于超级大地震发生过,将会再次发生的地带!一旦中小地震发生,北京拥有81处避难所供“避震” 可容纳265万人,点下链接可获详情:http://www.cpd.com.cn/n10216060/n10216158/c17072558/content.html。那么,如今起,不得不切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否则,抗震不达标建筑物会一现再现(图3),伤亡继续。

通常,大中小地震,均拥有周期性。从而了解其反复的周期,时刻防范其发生。请过目秦四清的博客: 京津唐地震区经历了几个孕育周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776449.html”,从中可知本区下次强震的周期性,做好预防。

 

11679年三河8级大震

图2.典型抗震未达标建筑




3,抗震达标局的职责


国家地震局,应属地震带上名副其实的预警机构,名正言顺抗震达标执法机构(图3)。中国网China.com.cn)报道,“中国地震局公开预算,监测预报耗3亿(注:1966年以来,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没有一次吧?难道不值得每个读者去深思),住房1.6亿”;“3月份地震局公布部门预算后,支出预算总表中地震预报预测270万的支出被广泛质疑,对比其24亿多的总预算,结合过去频发的地震,这个数字太少。”2010年中国地震局部门收入及支出总预算为24.1亿元2011年,国家地震局公布年经费细则,员工住房的支出远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经费高了很多。国家提供的地震研究经费,仅仅千分之一用于至今没谱的地震预报研究上!最近,国家地震局公布了一年经费细则:地震预报预测270万元;震情跟踪1700万元;地震信息传输及管理5012万元;住房公积金7166万元;购房补贴8678万元;行政运行1.8亿元;机构运行2.1亿元。”及时准确的地震预报,中国国家地震局至今尚未做到过(一次?),也许确切点说,从来就没有做到过。为什么不将几十亿/年(百亿/包括地方地震机构)资金——百亿啊,务实地用于中国活动断裂带城乡的抗震达标上?

顺便一提再提:建议将“国家地震局”改称为“抗震达标局”,将国家投资近百亿/年资金,主要用于查明论证地震带活动断裂,建筑物寿命及不断地加固,满足抗震达标。要立法与监管,实现与力争零伤亡的事宜上。几十年来,中国地震工作的重要环节,一直放在了地震预报上。无可非议,从科学攻关角度着想,地震预报应抓紧进行。

只要地震上的建筑物修好建好寿命长,实现抗震达标,抗震立法,下次大震降临,就会大大减少民众的伤亡。赵文津院士曾讲[81]:“R.J. Geller, D. D. Jackson, Y. Y. Kagan, F. Mulargia 强调的无非是地震预报的三大障碍——地球内部是不可入的、地震孕育是复杂的、地震是小概率事件。赵文津院士还强调[81]“以预防为主,(也就是本书强调抗震达标,抗震立法执行是关键),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多路探索”是周恩来总理早年定的研究方针,现在也是对的,应当继续坚持下去。中国的国土面积大,各地区构造和动力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需要了解当地情况的“土专家。”

中国数字科技馆,话说地震,怎样防御地震,防御破坏性地震也要两手抓。从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和国家经济实力出发,中国对破坏性地震从两方面进行防御。一个是“硬件”方面的措施,叫做工程性防御,就是想方设法把各种建筑物和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城市设施尽可能地盖结实,像欧洲那样,力争地震带所有建筑物可达百年的寿命,遇震不倒;对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定期进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能力。另一个是“软件”方面的办法,叫做非工程性防御,就是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制订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地震科普宣传,特别是地震带城乡人民政府依照法律的规定,协调全社会做好各方面的防震减灾准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67053-981838.html

上一篇:京津冀(地震)断裂豁,抗震达标告急!
下一篇:世界上首座大震前预警体系
收藏 IP: 108.180.150.*| 热度|

2 徐令予 秦四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