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也

已有 3535 次阅读 2016-2-10 17:48 |个人分类:大学百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国情, 德国教育, 分级教育

         看了德国中小学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的博文后,竟然没有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更没有读出其字里行间的“西方教育制造社会的不平等、底层民众子女高等教育受压的印象”。该博文认为“欧洲的教育确实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分了等级,而大多数底层民众的子女只能读职业学校”。但我看过原文后的感觉是在德国读什么样的学校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综合素质,并不取决于学生的家庭背景,不知道作者如何得出“底层民众的子女只能读职业学校”的结论。

     就博文提供的原文来看,可以看出德国教育的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教育体制。其一,废除高考“一试定终身”的体制,实行个人意愿结合反映“综合素质”的平时成绩。这既避免了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准备应试,也避免了考试成绩带来的偶然因素。既避免了各种辅导班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金钱,进而降低教育成本;同时也减少了集中考试所带来的试卷可信度、教育资源地域差异性、试卷评分的公平性和一次考试的偶然性等诸多不可控因素,为社会和家庭减负。从第一类学校毕业的学生直接就可以上大学,德国大学基本没有本科生,大学3年出来就是研究生了,这相当于我国选拔硕博连读的学生。其二,小学毕业后的分级教育体制。无疑人的天赋悟性是有明显分级的,这种早期分类教育的方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孔子在《雍也篇》提到“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庄子在《秋水》篇中也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国民间也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到了小学毕业,差不多10-12岁左右,应该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所以小学毕业后分级教育是相当明智的选择。一方面节约了社会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人实行分类教育。其三,在不同教育体系中可以相互转学,弥补了早期分级带来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些人发育较慢,大器晚成,只要能后来居上,同样能转到较高水平的学校中;而某些人后来碰到突发性的事故,也可能造成智力的损伤,也能转到普通的学校中。但以上毕竟是少数的情况,绝大多数的人在小学毕业后基本能看出将来发展的潜力,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流,接受适合本人的教育。

    无可否认,一个人的潜力和他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但综合素质的好坏和一个人家庭的贫富程度就一定成正相关吗?只要保证社会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出身平凡的孩子不一定就在学业上不及出身高贵的孩子,所以说在德国的教育体制下,并不会出现作者所担心的“大多数底层民众的子女只能读职业学校”的问题。

     德国的升学体制是适合德国国情的,细思之下,并不是让人“目瞪口呆”的,是让人”肃然起敬“的.西方教育注重公平性,宪法和制度上避免各阶层的固化,保持了很好的流动性。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公平的教育。德国的教育保证了源头的公平性(小学教育的公平性),从而保证底层民众的子女能凭借自身的天赋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相比之下,我们的小学教育被过分拔高了,智力获得了早期的开发,所以小学的成绩不具有可筛选性。但是分级教育的理念无疑是正确的,是在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和教育的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辨析其中的差异,深刻认识到我们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断章取义,粉饰太平,误解他人之长处,掩饰自身之不足。科学网倡导观点争鸣,不同的意见相互辩论,正确的思想才能逐渐显露出来,我们才有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指南。

 

延伸阅读:

德国中小学制度的不合理之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5709-955371.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4925-955435.html

上一篇:当“科研”遇上”报账”
下一篇:中国教育之 “过犹不及”
收藏 IP: 106.45.25.*| 热度|

4 陈楷翰 陈敬朴 汤茂林 文克玲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