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由国外哲学博士的工作想到的 精选

已有 8245 次阅读 2009-2-18 17: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这几日南方一直阴雨,又到了南方多雨的季节,学校已经开学了,前日与自己的学生聊了一下午的毕业论文进展的事情,强调一些注意事项,总之希望他们能够作好一点,毕竟用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读一场硕士,总要让自己留下点念想。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的一个问题,因此很多时间都是用来搜索资料(主要是国外的),进展不是很顺利,很多地方打不开,不过还是有些收获的。今天下午就看到了一个哲学博士的工作,看到这个小兄弟的工作纯属偶然。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哲学博士,小伙子长的很帅气,2006年博士毕业,在学校期间曾获得优秀奖励(作者特别注明全校仅有2人,而他是其中之一),今年29岁,牛津大学的博士,这阵式要在国内,肯定是最具潜力的新人,说不定也能搞个XXX计划入选者之类的称号。

他的工作不是很多,从简历上列出的文章标题可以约略知道他在搞什么,我下载了他的一篇发表的文章,总体来说还不错,联想到自己曾看过的国内比较好的哲学论文,应该说差距不是很大,毕竟大家都在同一个年龄段,搞人文社科的又不需要实验室、设备,需要只是头脑而已,所以大家都差不多。我从来不认为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同样也不承认外国人比中国人聪明。根据人才学的观点,特殊的天才都是人群中的少数(1%),人群中的笨蛋也是少数,与天才的比例相当。因此,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国内哲学博士的情况就坏在一些人捞文凭与意识形态限制上了。按照我的理解,人才分为三级:第一类创造概念的人,如爱因斯坦、康德等,第二类解释与拓展概念的人,历史上大多数优秀人才都是此类,很多,第三类,修补与梳理工作的人,普通科技工作者大都是此类。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说,每类人才对于人类知识大厦的构建来说都是重要的,关键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说了,感觉我们目前的承认机制有些怪怪的,而且说不得,内心的膨胀与自卑感象虫子一样啃蚀着中国科技界的信心,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学会与对方直视的时候,我们的科技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力量与自尊。

2008-2-18于南方阴雨中临屏涂鸦两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215801.html

上一篇:一把大火烧掉多少希望?
下一篇:捍卫日常生活——答杨玲
收藏 IP: .*| 热度|

12 廖永岩 刘玉平 刘进平 陈绥阳 曹广福 李琴 曹聪 陈国文 杨海涛 李宁 马丽丹 迟菲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