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这《最后一课》应该早点上

已有 2768 次阅读 2020-11-4 05:1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夜里,从CCTV-6上看了一部法国电影《最后一课》(2016年出品),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片子,值得说两句。这部影片是讲述爱、尊严与告别的。故事的情节很简单:老太太玛德琳在孩子们为她举办的92岁生日聚会时向家人郑重宣布她的决定:要在二个月后为尊严而死,因为她感到自己的体力渐失,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决定,生日聚会不欢而散。故事情节由此展开,起初女儿与儿子都不同意老太太的决定,一次偶然事故(烤箱着火,老太太无法起身),被女儿和外孙发现送到医院,在医院期间,老太太说服女儿,同意她的决定,然后一起逃离医院,一起吃顿大餐、女儿带着老太太最后一次拜访她的初恋情人,做最后的告别。这期间儿子跑到老太太那里,不同意老太太的决定,争吵过后拿走老太太准备的所有安眠药。在儿子的压力下,玛德琳也动摇过,准备放弃。不过最后老太太还是按照计划买来药品,在计划好的日子里安详地吃下安眠药,并与女儿进行了最后的通话,而他的儿子躲在车里痛苦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其实这是个艰难的决定,对于实施者很难,对于支持者同样很难,甚至更难,因为活人会无数次想到这一刻,那时他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毕竟这是永远的告别:她从你的世界里永远地消失了,无处寻找。

影片的细节很温暖,用两条线来讲述老太太的决定是有尊严的:一边是当下的老太太整天昏昏欲睡、行动不便,甚至连穿衣服、洗澡都无法自己完成;另一边则是女儿回忆妈妈年轻时与自己的欢快时光。很多情节设计得很朴素,颇有些大音声稀的味道。平日里老太太玛德琳把一些往日的物件捆绑好,并写上标签以及要送给的人的名字,她在为最后一刻做准备,门口柜子上放着一摞摞硬币,那是按天数设计的,用来支付送报人的报酬。所有的细节都是有条不紊地推进。她知道身体机能在快速下降,必须在自己能动的时候把这一切处理好。她对儿子说她活够了,不想没有尊严的拖累她爱的亲人和朋友。这事难就难在死亡有时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太多相关者的感受与感情。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是我这个年龄的人经历过的、或者知道的,因此跟着情节看下来,竟也是潸然泪下。8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在陪母亲住院的时候,我也是想尽办法把母亲带出医院到外面找一家小饭店一起吃顿饭,记得那一周,每一天领老娘去一家小饭店,在早些时候也曾带母亲到外地看看风景,既然人都是要走的,那么在走之前一定要把未了心愿都了结,否则下辈子不一定还能再见到。任何一个亲人的离去,我们都失去了自己在亲人眼中的那一部分,我们的世界也越发不完整,我们就是别人记忆中的印象的集合。当那些印象如落叶般一片片飘落,生命的城堡也将变得空空荡荡。意识到这一点是很晚的事,记得和弟弟回忆小时候的事,我发现他眼里的过去以及亲人与我的记忆并不完全相同,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我们彼此的无尽思念(很佩服二弟后期果断地让老娘停掉放疗,少遭不少罪,当时我还不是很同意,今天想来他是对的)。恍然记得作家张爱玲曾说:“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每每想到这句话,都是痛彻心扉。


是的,人生总有告别的那一刻。这部影片是妈妈给女儿和儿子以及其他亲人们上的最后一课,但这最后一课也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因此,这最后一课应该早上,不管怎样这一课不能缺席。我以前读过哈佛医学教授阿图●葛文德的《最后的告别》,他提到老年人都要遭遇三大心理顽疾:厌倦感、孤独感与无助感。这三种感觉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分别经历过,遗憾的是在老年时这些东西会打包一起袭来,再加上那个时候身体的极度衰落,导致我们基本无法抗拒它的进攻。从这个意义上说,安乐死有很大的市场需求,问题是在周边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安乐死带来的有限好处,根本无法冲抵它的滥用所引发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在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身体的情况下,留给尊严的空间真的不大。梵高说:我永远无法习惯死亡。同样,我们对于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做好准备。不过我们可以设立两个前提:首先,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告别是必然的);其次,如约西亚●罗伊斯所言:我们都追求一个超出我们自身的理由(如果这个理由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人生到了尊严的盈亏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20-11-3深夜于南方临屏涂鸦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1256987.html

上一篇:技术时代的人心识别:从可能向现实的跨越
下一篇:基础研究到底要基础到什么程度?
收藏 IP: 101.88.43.*| 热度|

2 武夷山 焦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