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ancy

博文

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看点四(下)

已有 2298 次阅读 2018-1-11 23:56 |个人分类:全球网络技术大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IPv6, GNTC, 全球网络技术大会, CNGI

  * 中国电信解冲锋吐露两代中国工程师为IPv6所做的努力
    前面介绍到,如果要给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评上“最感人的一句话”,来自中国电信的演讲者解冲锋这个开场白,估计会获得最高选票。解冲锋是这么说的: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的解冲锋开场白台下掌声和笑声一片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大家下午好,我是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的解冲锋,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做这个交流,分享我最近的一些体会和发现。这次我想会比较特殊,因为前天国家发布行动计划,当时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感觉比较激动,也有更多的信心。当年刚开始做IPv6的年轻人现在变成中年人,当年做IPv6的中年人现在老年人,现在终于等到了IPv6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台下掌声和笑声一片)
    下面是中国电信解冲锋吐露两代中国工程师为IPv6所做努力的介绍。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他的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是目前国外的IPv6情况,二是IPv6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IPv6下一步的趋势。    
      目前国外的IPv6情况
      1、IPv6的渗透率增长非常快 每年增长10%以上
      中国电信从2013年开有关IPv6会议的时候,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这个图说明当时各国最高运营商的IPv6渗透率是30%多,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现在运营商基本上80%以上,每年增长是10%,增长速度非常快,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看了这个图当时振动很大。
     上次IETF会上大家也在讨论这个事儿,IPv6的渗透率增长非常快,全球每年应该是110%,按这么算两年之后肯定是超过50%的,这次IETF会上有专家说50%还不行,70%应该是两年之后,当然他估计的有点乐观了。从这个图看,国际上的IPv6发展很快,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

      2、中国和美国比 IPv6地址拥有量及用户量差距很大
      现在我们比比中国和美国,两个体量比较大的国家,

     这个是我从一个网站上选的数据,首先人口上我们国家是美国的不到5倍,GDP美国大概18,我们11,我们美国一半多一些,但是人均GDP美国是5.7万美金,我们是7.8人民币,美国是我们的7倍多,但是IPv4地址拥有量美国是我们的4倍多人均地址,按以前的说法美国地址不足,为什么要发展IPv6,美国IPv6地址的人均用量是我们中国人的5.3倍,IPv6地址拥有量超过了IPv4地址拥有量,美国人看到这个趋势,但是我们当初中国一直在这个领域犹豫、徘徊,现在这么大一个差距。但从实际的用户量来说,我们数量更低,差距很大。

     3、构建高速率、广覆盖、全覆盖,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下一代互联网
      国家高瞻远瞩,看出到这个差距和鼓励,下这个行动计划,真是很及时。关于IPv6的演进具有紧迫性,以前的时候刚开始IPv6产业不成熟,采用四网地址临时过渡一下,可能成本比较低,但是现在时间长了不行,你的网络越来越复杂,CNGI设备投资的成本,你以后到一定阶段向IPv6迁移,规模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建议尽早向IPv6迁移,不是说你网络领域部署IPv6或IPv4,现在有IPv6就是IPv6网络,不是这个方面,而是你的流量是不是采用IPv6方式传输,尽早把流量从IPv4 Net向IPv6迁移,这是最关键的。这个不是运营商一家的事情,这需要ICP、运营商和终端多方的协作配合。
      构建高速率、广覆盖、全覆盖,广普及、全覆盖、智能化的下一代互联网,这是把下一代互联网和智能化进一步结合,这是非常的准确,非常全面。

      IPv6对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前IPv6发展和我们2012年或者2009年,或者更早的2003年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有几个有利条件,大家需要意识到,特别是IPv6圈内还有圈外的应该看到: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首先是CNGI的工作,长期的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包括,我们产业成熟,还有我们培养的人才队伍,包括厂家、运营商、ICP。
      其次是国际的大环境也比以前好了:国外的IPv6发展很好,对国内IPv6发展发生了很好的触动。
      第三是产业的成熟度提高了:不说路由器,移动网、终端这些IPv6的发展,支持都很好,几乎要启动IPv6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碰到都是一些小问题,很快能克服。
      最后是需求已经逐步凸现了:现在还说IPv6没有需求,这个话已经不准确了,因为我经常碰到一些本地网说,客户有投诉,IPv6好像有点问题怎么办?现在是实实在在的需求,而且需求不是一一方面,不是光企业客服,也包括一些其他的云计算、物联网。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认为:现在几个运营商都在提倡网络转型,规模部署IPv6是网络重构转型的前提和关键。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因为目前的网络重构和转型构建是在IP网之上的,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IP网络基础设施,如果底下的IP都没有构建好,里面的BUG很多,管理很复杂的话,怎么来做网络重构?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觉得:现在由IPv4向IPv6迁移,如果我们以IPv6,这是一个有利的促进了网络重构,刚好运营商的网络重构和国家IPv6这个计划几乎同期,希望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美好的结合,或者是IPv6对网络重构一个很好的促进。

      关于中国电信IPv6下一代互联网实践


    中国电信很早做IPv6,最早2001年开始研究,2003年CNGI项目,2009年开始进行市场应用,2012年国家的相关CNGI二期项目,一直到后面每年都在做相关的工作。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中国电信和清华大学同时还有一个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从2010年开始挂牌,到现在7年多了,共同对IPv6的关键技术,它的国际标准,还有一些产业的推动,以及线网的部署,同时做相关的工作,发挥产学研的优势。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目前中国电信的骨干网设备全面启动IPv6的能力,而且是全网、城域网90%多的设备支持IPv6,在280多个城域网中、超过220个城域网开启双栈(IPv4/v6)。
     其次在移动网的方面,很早就在江苏、湖南移动线网启动能够验证IPv6的EPC设备,比较早验证了EPC设备支持IPv6。
     同时,三星级以上的IDC(数据中心 Internet Data Center)全面支持IPv6的接入,90%以上的机架支持双站。
     2016年底国内专家开讨论会的时候,我们当时在两个省做一个活跃用户统计:宽带用户由于CP(内容)的因素可能相对比较低一些,但是我们网络是具备全面启动IPv6的能力,是有440万宽带用户活跃用户,还有移动用户加起来600多万,从行动计划里,业务场景是全方位的,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我可能看到没有那么全面,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在这之前我总结了三个重要的场景,一个场景是过去讨论比较多的有线宽带的场景,包括IDC,过去的双站,都是重点针对有线宽带接入,后来开始转向无线移动,这是很好的切入口,而且见效也特别快,前期也是双站,考虑现实的因素,很多业务是双站,但是我们下一步马上考虑纯IPv6的方式,包括新型的物联问的业务,云计算的业务,反正我现在个人建议,纯IPv6是方向,我们不要将来逐渐把双站也要变成纯IPv6的方式。
      中国电信的4G也在两个省做了IPv6的开通启动工作,已经运行了三年。

      物联网和IPv6结合的需求和延伸  
      我认为:IPv6将和物联网实现完美的融合,这个也不是一句口号,这个一方面是现实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在行动,随着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也促进物联网的大发展。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现在物联网延伸到国际各个民生方面,比如路灯的控制、水表的监测,还有停车各个方面,大量的终端,IPv4怎么能解决地址呢?私有地址(NAT)也不行,因为物联网终端未来都是几百亿的数量级,IPv6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用私网地址,不定时的发消息,对这些低能耗的物联网终端来说,需要消耗它的能量,IPv6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们想如果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需求也打开了,为IPv6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场景,为整个产业发展实现了一个推动。中国电信也在这个方面努力,把物联网和IPv6,NB-IoT和IPv6结合,应客户的需求,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和北京研究院联合开发NB-IoT IPv6这个产品,在摸索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大进展,已经开发出这个产品且很快要部署。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们首先是用燃气监控,包括:自然环境监控,后续场景很多,我们觉得这个空间很大,在这个过程得到了清华大学的支持,我们和清华大学有一个联合实验室,我们也在和新华三做端到端的测试,还有大运科技这些公司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儿。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大概2017年9月份我们在线网跨省NBLT能力测试觉得很好,很快IPv6是通的,是支持IPv6的模块,网络也没问题,第一次在线网上做这样一个实验,当时非常高兴。

     IPv6下一步的趋势
     我认为:互联网这个方向,我的主要观点也是纯IPv6,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在上次第99次、包括这次第100次IETF会议上都在讨论纯IPv6的问题是:如果不再给终端分发IPv4地址了,不管你是什么终端,不管是传统的手机终端或者什么,只给IPv6的地址。但是,IETF对这个什么是纯IPv6还在讨论,他们说要给个定义,我觉得动机都很好,什么是纯IPv6?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挺好。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我想这个问题也挺简单,纯IPv6就是给终端分IPv6地址,只要能达到这个我觉得就可以。这个驱动力也非常明显,因为私有地址也不行,就纯IPv6。如果说还双栈,给网络运营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你要运行两套协议栈,还有A4L,你设IPv4的还要设IPv6的,还有像防火墙,还有那些故障排查,你查IPv4还要查IPv6,想来想去双栈式不会长久。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新业务LTE对编制的需求,这个图是我从IETF 第99会议上发言上摘出来的,非常有意思。国外其实目前积极地在这方面进行实践,举几个例子,一个是微软,一个是思科,一个是苹果:
     微软在第98次IETF会上就借了他们在园区里开始做纯IPv6的实践,没有IPv4地址,就是IPv6,你这些业务能不能跑得通?有没有什么问题?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纯IPv6的目标。
     思科也是这次第99次IETF会议上提到这个问题,也是介绍这个议题。
     苹果提倡纯IPv6方案,而且他们也获得很大的成功,在美国也应用很多纯IPv6方案。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IPv6还是要社会广泛的参与,非常高兴我在百度上一看,很多人都关心中国IPv6部署情况,中国电信提供IPv6服务很高兴,看到这些留言非常高兴,他们关注这个事情非常好。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最后总结:我们觉得,还需要业界进一步的协同配合,新的场景物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制造为IPv6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我们建议,以后逐步不要再使用IPv4地址,就向纯IPv6的方向迈进,采用纯IPv6。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国家交付的建好IPv6下一代互联网任务。

     [ 后记 ]
      由于本人从2005年参加APNIC会议时就体验、见证了IPv6的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速度方面的彻底改变。
      所以,10多年来,一直关注着以IPv6为互联网基础及移动4G/LTE及5G网络到来之后,带给公众实实在在的移动互联网新体验。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基于IPv6的电信级网络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解冲锋主任在这次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上的演讲,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了解中国这些信息行业工程师们一代接一代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创造美好数字化生活的不懈努力过程,在此,值得我们为这些“前赴后继”的工程师们致敬,给他是点个赞!
      中国信息行业的工程师们,你们是好样的,历史会给你们见证!


          沈阳(sz1961sy)
     0:31 2018-1-5  写于北京家中
   
     【相关专题】
     《全球网络技术大会(GNTC)》(http://w.org.cn/user1/4/subject/347.html  )
      《中国IPv9调查》(http://w.org.cn/user1/4/subject/72.html  )
     《ENUM纵横谈(1)ENUM技术给两网融合带来新商机》(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5/89.html  )
     《ENUM纵横谈-Skype》(http://w.org.cn/user1/4/subject/23.html  )
     《APNIC第26次会议报道》(http://w.org.cn/user1/4/subject/169.html  )
      《一家子飞往马尼拉》(http://w.org.cn/user1/4/subject/189.html  )
      《APNIC/APRICOT》(http://w.org.cn/user1/4/subject/246.html  )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7414-1094400.html

上一篇:2017年全球网络技术大会看点三 5G商用 段晓东介绍中国策略
下一篇:回家是一种文化:民俗教育寻根文化
收藏 IP: 114.248.11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