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阳
高校进人问题三四则:以管窥豹 精选
2021-3-22 11:53
阅读:15347

     虽然反“五唯”的势头似乎越来越强劲,但具体到基层高校,人才招聘、绩效考核中的“五唯”的地位仍然坚如磐石,真的有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味道。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一所一流学科院校的优势学科任教,在科研大跃进的背景下,作为参与人,耳闻目睹了数起人才招聘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高校人才引进的一些问题。

一、高不成与低不就现象并存

     朋友所在学校地处准一线城市,房价动辄数万、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较高。由于朋友所在的学校地处城市繁华地段,并无人才周转房可分,加之学校能够支配的自有资金有限,难以为普通人才提供较好的薪水,所以在人才招聘中遇到了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具有海外背景的手握几篇高IF一区论文、学科希望引进的人才,往往一到学校及其所在城市考察一番后,便音讯皆无。愿意来学校工作的土鳖博士,往往达不到学校人事部门的硬件要求,多数在学校组织的高评委答辩中被淘汰。

二、应聘者高大上论文多,接地气的研究少

     从投递的简历看,经过学校人事部门的筛选,前来应聘的人员多以具有海外经历、拥有N篇SCI论文的大龄博士、博后为主。如果仔细研读这些应聘者的简历,研究内容以赶时髦、蹭热度的跟踪式研究为主,如全球变化、碳汇计量,发表的论文也以与国外导师联合发表为主。然而,如果在面试过程中问及对应聘的学科国内发展现状的了解时,这些应聘者往往是一问三不知。更为搞笑的是,在试讲的过程中,部分应聘者甚至将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术语都搞错了。

三、研究方向冷热不均,专业匹配度较低

       众所周知, 学科不同,发表SCI论文的难度迥异。以朋友所在的学科为例,信息化、人工智能方向发表高大上论文比较容易,统计预测、资源调查研究方向则比较困难。因此,每年向学科投递简历的应聘者,多数集中在信息化、人工智能领域,其他研究方向应聘者很难顺利通过人事部门的SCI门槛要求。于是令人纠结的现象出现,学科需要的研究方向的人进不了,不太需要、甚至人满为患的人员则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科。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失衡现象越演越烈。

四、男女求职期望不同,入职后表现各异

       在最近几年的人才引进过程中,朋友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女生越来越多,男女求职期望不同,入职后表现各异。随着高学历人才女性比例的提升,前来应聘的海龟中女性的比例越来越高,即使朋友所在的这个需要进行野外工作的学科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硬件条件稍微好点的具有海龟背景的男博士、博后,在应聘过程中比较强调物质利益,脚踏几只船、待价而沽现象较为明显,而女博士、女博后在入职过程中对住房、薪资待遇不很敏感、签订入职协议后履约率较高。入职后男女博士表现也大有不同:男博士往往将事业放在首位,教学、科研方面冲击十足;女博士往往马上结婚、生子甚至养育二胎,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家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127801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9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