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leiucas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leiucas

博文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历史与思考

已有 7021 次阅读 2016-4-24 10:52 |个人分类:科学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素质

2016418日,科技部网站发布了落款为科技部和中宣部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该《基准》是“中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的标准”,“制定《基准》是健全监测评估公民科学素质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也就是说,《基准》是今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依据和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参照标准。

本文将考察《基准》的编制过程与内容,并参照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一、《基准》的历史

1999年,中国科协上报中央《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获批后,2003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并将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当时就准备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前者于2006由国务院颁布,后者则一直起草未果。

2007年,该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科技部主管,由当时的北京大学教授任定成负责组织了6人起草小组。其成员是:任定成,北京大学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组长;马来平,山东大学教授;张增一,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万里,南开大学教授;胡志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艳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现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这些专家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科技哲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学。(参考:http://www.edu11.net/space-93-do-blog-id-36893.html

20088月,《贵州社会科学》刊登了起草小组成员马来平、张增一、任定成的专题文章。马来平在文章中指出,《基准》初稿包括六个领域:物质与能量、环境与生态、生命与健康、个体与社会、信息与交往、认识与方法。不过从后来的发展看,这个方案并没有被完全采纳。

2008年,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委托北京大学、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各出一套《基准》方案,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汇总,成为《基准》(征求意见稿),并于2009年在苏浙沪试测,在此基础上完善了题库、设计了综合测试卷。2012年,课题组召集专家多次研讨修订,形成调查问卷,其中问题包括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四个领域,知识构成、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三个维度。该调查问卷在京津沪渝湘川进行了试测。施测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该单位是科技部下属的从事对外科技交流的专业机构。(上述资料来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与研究》,中国软科学2014.11;另见《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抽样与指标体系实证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11

六省市试测后,通过三轮、20多次大范围讨论修订完善,形成了《基准(征求意见三稿)》,在2014年印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此后又组织了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基准》,也就是20151013日的公开征求意见稿(http://appweblogic.most.gov.cn/wsdc/zggmkxszjz/index.htm,其中有一个《基准》制定说明)。当时的版本是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三个范畴领域,26条基准、130个基准点,要求测试时,三个领域的得分都在60%以上才算达标。

20164月由科技部和中宣部颁布的正式版本,不再明确三个范畴领域;共26条基准、132个基准点,要求在测试时,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二、讨论

以下将结合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中国科协已经将其翻译出版,另外可以参见http://www.project2061.org/publications/bsl/online/index.php?home=true,中文介绍http://2061.cast.org.cn/n11115958/n11117730/n11153294/11156911.html),讨论中国《基准》的相关问题。

1.《基准》的定位是什么

2006年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在组织实施的“监测评估”部分,提出要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提出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并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2016年科技部颁布的《基准》在文字顺序上做了调整,即把监测放在前面,把指导放在后面。也就是说,科技部将《基准》主要定位成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依据,且面向全体18岁以上公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基准》的作用。

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是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牵头制定的,是2061计划的一部分,着重探讨如何使学生朝着具有科学素养的目标进步,并建议了各年级阶段应该达到的标准,后来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是在《科学素养的基准》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因此,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定位是科学教育的基准,且指向高中及以下的学生。

这样来看,美国的《科学素养的基准》着眼于如何让未来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以及具备怎样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指南;我国科技部目前的《基准》着眼于测评现在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本上只是测评的指南。

2.《基准》由谁来编制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领导工作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协,近些年来的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也是由中国科协及其下属的中国科普研究所来实施的。实际上,该计划本来就是由中国科协提出的,仿照美国“2061计划”,开展中国的“2049计划”。

从前面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基准》是由科技部负责领导,发动几家社会机构来编制的。这些机构主要从事科学学、科技哲学、科学与社会等方向的研究。《基准》的领导机构没有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要参与人员也没有科学家、科技管理工作者和科学教师,不过在后期的咨询修订阶段,应该会有科学家的参与。

美国《科学素养的基准》的领导机构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要编制者是中小学科学教师及管理者,并咨询了科学家和教育专家等相关人士的意见。

3.《基准》都包括哪些内容

科技部领导制定的《基准》沿用了公民科学素质“四科两能力”的说法,即“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6条基准、132条基准点,大致可以按照试测的框架,分为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四个领域。从具体基准点来看,基本覆盖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总体相当于初中毕业的水平,个别内容要求更高一些。

另外有一点,关于《基准》指向的“科学”到底包括什么,似乎也是比较宽泛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自然科学,而是包括了哲学与社会科学,还有其他成分,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生存和生活技能等。

美国《科学素养的基准》除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内容之外,也有关于人类社会、科技史的内容,不过人类社会部分的比例比较小。

同时,还可以看到,数学、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与方法等在两个《基准》中都有体现。

个人认为,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应该是最基本的,也就是一个社会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可以使他适应社会生活、解决个人和公共问题的核心的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力、方法、精神和态度。

内容的另一个问题是科学性问题,已经有学者对科技部的《基准》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61-972135.html)。

4.《基准》怎么用

科技部的《基准》主要是用作以后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依据,并要求社会各界学习、培训、宣传。个人以为,如果经过全民学习培训再从里面抽题测试,那么测试就没什么意义了,更不要说能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了。如果参照这个《基准》编一些图书或者其他材料进行科普,估计效果也一般。

美国《科学素养的基准》主要是用作科学教育改革的参考,后来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以及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还有最近几年的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都是在其基础上完成的。

三、展望及其他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个人认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核心在中小学科学教育,大学分科以后,已经很难继续提高,更不要说已经工作的各行各业人士。中国科协提出的重点工作对象中,未成年人的工作是最基础的,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提高都是非常难的,只是靠出版几本书、做几场讲演是很难奏效的,也许有些知识可以普及到,但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都是很难提高的。

但是就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提高来说,核心在学校科学教育,而非校外科技活动、社会科学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报刊、科普图书),至少目前阶段是这样的。但学校科学教育是由教育部门负责的,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是由教育部牵头、主要由科学教育和课程专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也有参与,科学家的介入要少很多。中国科协制定的面向未成年人的提高计划很难独立实施,需要教育部门的配合。

科技部作为官方机构制定科学素质基准,可能是为了体现权威性,不知道以后的测评是否仍然由中国科协负责。不过目前出台的这个版本显然有很多缺陷,仍然需要继续修订完善,如果直接拿去测试恐怕是不科学的。另外,依靠培训和学习来提高素质是狭隘的和暂时的,不可能起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这样测出来的结果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国一直没有一部全民科学素质基准,不知道是否有必要。但是,至少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科学教育的标准,是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和实施的依据;另一个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标准,是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依据。两个标准面对的对象不同,定位不同,但在标准的研制过程中,都应该广泛吸收科技界和教育界的参与,保证基准的科学性。我个人并不认为美国的就是好的,标准的制定需要参考国际经验,也需要考虑中国国情。

就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言,我觉得应该把重心放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上,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培养具备科学素质的中小学生,也就是培养具备科学素质的未来公民。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提高工作也要做,不过很难,怎么做也是值得社会各界考虑的。

希望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能够联合起来,发动教育界、科技界等力量,一起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注:本文对“素质”和“素养”暂不做区分。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争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97254-972347.html

上一篇:世界读书日闲话图书馆
下一篇:科学教育专业研究生与科学教师推荐书目
收藏 IP: 210.33.81.*| 热度|

4 刘立 庞晓明 史晓雷 gaoshannank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