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为什么同行评审也能造假?如何避免此类现象?

已有 5062 次阅读 2021-1-30 09:41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同行评审被视为学术出版的支柱之一。可想而知,同行评审是铲除无效和可疑研究以及改善发表的研究的质量最可靠的方法(Nicholas et al., 2015)。因此,不管任何领域的期刊都采用同行评审做为出版流程的关键部分,捍卫学术诚信、效度和可靠度标准。


但是,同行评审并非毫无瑕疵(Benos et al., 2007),有些批评直指同行评审受限于主观判断和偏见、缺乏透明度、存在滥用等情况。这些意见激起了是否要用指标评价取代或加强同行评审衡量研究质量与影响的讨论。尽管如此,一项对同行评审系统和指标评价进行比较的独立审查认为同行评审依旧是评价学术出版质量最可靠的方法,应该“继续作为学术评价的‘金标准’”(Wilsdon et al., 2015)。


不过,由于对同行评审的过度依赖,将其做为投稿和发表的单一界线,同行评审系统成为科研作者、期刊编辑和第三方服务的主要目标。近来就有几起众人瞩目的同行评审诈欺和大量撤稿事件,透露出同行评审系统已被入侵。例如,2015 年 6 月,施普林格因为同行评审造假一举撤销 64 篇已发表论文(Retraction of articles from Springer journals, 2015)而 2014 年 7 月 SAGE 也因为科研人员伪造身份操纵期刊在线系统而撤稿60 篇论文(Retraction notice, 2015)。这仅仅是其中两个案例而已!


事实上,同行评审造假占据了 2012 年以来 15% 的撤稿(McCook, 2015),在每年庞大的撤稿量中,这看起来或许只是一小部分,但同行评审造假情况猖獗,让科学的可信度遭受质疑。这个情况让人们检讨起出现这些造假行为的原因,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现今的出版体系,以下是我认为造成同行评审造假兴起的原因。


“不发表,即灭亡”的学术圈过度强调发表记录。基金单位和学术单位在评估终身职和基金补助时都会看研究人员的产出,而中国更是将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直接等比例做为学术人员的奖励标准,例如薪资或晋升(Hvistendahl, 2015)。激烈的竞争中,争取提升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数成了研究人员做出科研不端行为的背后推力,特别是年轻的研究人员。(Tijdink,Verbeke, & Smulders, 2014)




缺乏透明度

同行评审缺乏透明度是系统上的问题,让人有机会介入去操纵同行评审。期刊通常采用单盲或双盲审稿制,不会透露审稿人的意见和身份给读者。同行评审的保密本质可能给审稿人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造成同行评审不够完整。审稿人可能没有这么大的责任感,对论文做出完整的考量。甚至,如果期刊编辑没有发现审稿的问题,那么其他人会发现的机会微乎其微。有些期刊,例如BioMed Central (BioMedCentral, 2016) 和 PeerJ (PeerJ blog, 2015),意识到同行评审过程应该要更明朗,开始采用开放同行评审。另一方面,F1000Research (F1000Research, 2016) 等期刊也采用发表后同行评审来让科研界评价已发表的研究。这有可能会减少和曝光同行评审人为操纵事件的发生


作者推荐审稿人

另一个可能造成同行评审造假事件增加的原因是让作者推荐审稿人。有许多期刊都允许来自比较冷门的领域的作者推荐可能的审稿人选(Ferguson, Marcus, & Oransky, 2015),虽然这可以加快寻找审稿人的速度,却也让同行评审系统变得脆弱(Wager, Parkin, & Tamber, 2006):作者可以假造审稿或是推荐对自己有利的审稿人选。前面所提到的 SAGE 大量撤稿事件中,大部分的审稿人就是由作者所推荐的,这再次显示出,要取得论文公正客观的意见,期刊编辑在挑选审稿人中占据关键地位。




比起质量,期刊更在意数量

维护同行评审公正的责任最终落在出版商和期刊编辑身上,然而,随着研究产出数量增加,期刊也开始被迫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发表最多的文章。挑选合适的文章、加上最大化影响因子和期刊利润的责任等压力有可能影响决策过程(Gupta, 2015)。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有可能在挑选审稿人上做出不好的选择,或是跳过验证审稿人的步骤,让期刊曝露在同行评审被人为操纵的风险中。有些科研人员就会钻同行评审系统中的漏洞。在一个广泛公开的案例中,美国哈佛大学生物学家暨科学记者 JohnBohannon 将一篇有问题的新型抗癌化合物论文投稿到300 个开放获取期刊,结果有超过一半的期刊没有发现论文中的重大问题,接受了他的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拒绝论文的期刊,PLOS ONE 尽管身为最大的开放获取大型期刊,因为道德问题和科研质量不合格而拒绝了这篇文章 (Bohannon, 2013),这显示庞大的投稿量不应该影响论文审查和评估。即使有时间和营收的压力,期刊应该考虑的是发表不良科学的长远影响,避免降低自己的质量标准。虽然作者一般是被指责是玩弄同行评审程序的对象,但也有过期刊编辑为了发表突破性研究,提高期刊影响因子,降低同行评审标准的情况(Eisen, 2015)。令人不满的是,编辑也有操纵同行评审的行为。2015 年 7 月,Hindawi 出版集团就公布他们发现三位编辑滥用同行评审系统,伪造身份发表32 篇论文(Hindawi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5)。


编辑和出版社在预防同行评审操纵中肩负的责任

发表文章的压力是期刊和作者共有的,尽管如此,编辑在发表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他们不应该因为时间和工作压力而牺牲编辑部评估深度。要避免人为操纵审稿系统,编辑应该要谨慎选择审稿人。构建一个合格的审稿人清单,列入编辑们都知道的人,如此能降低业界对编辑寻找靠谱审稿人的压力,减少同行评审漏洞。即使编辑请作者推荐审稿人,这点有时候确实是必要的,编辑自己也应该亲自审查和指定审稿人。朝这个方向的还有DNA and Cell Biology 等期刊不考虑使用非单位邮箱地址的推荐的审稿人人选(McCook, 2016),不过,非单位邮箱地址不该是排除潜在审稿人的单一基准,在考虑没有单位邮箱的审稿人时,还是要进行完整的背景调查。编辑可以最多只指定一位作者推荐的审稿人来确保公平的论文评估(Burns, 2016)。还有,在审稿人给出文章意见后,编辑也该评估这些意见,确定这些建议均衡没有偏倚。



除了提高警觉,期刊也该保护自己,不要让伪造身份的作者入侵系统。编辑可以坚持只选有 ORCID 或 ResearcherID 记录的审稿人,预防作者伪造身份假装成审稿人的诈欺行为。此外,为了保护在线投稿系统,出版社应该要注意密码管理实践,以纯文字格式发送密码给忘记密码的用户或是没有验证就发送密码等行为都让期刊的在线系统曝露在危险之中(Ferguson et al., 2015)。


出版社要强化同行评审程序,可以选择额外安全保护在线同行评审平台,有些平台可以插入‘深链接’(deep link),嵌入在审稿邀请邮件中,这除了是直接链接,能避免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外,‘深链接’在转发后就会失效,是可以阻止作者假扮审稿人的强有力做法(Burns, 2016)。还有,定期检查期刊用户数据以及用户在系统上的行为也可以帮助编辑及时找出可疑的行为(Reller, 2016)。不只如此,编辑应该随时保持警戒,即使是通过平凡的投稿管理,一旦发现人为操纵行为,就要立即通报。


结论

同行评审造假是一直影响学术发表产业的问题,其带来的威胁造成学术期刊和科学的诚信受到质疑。不过,编辑可以预防这些事件,小心谨慎地挑选审稿人。此外,期刊也该鼓励采用公开同行评审,维持审稿过程透明度的做法。期刊加强在线投稿系统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让作者无法操纵。最后,发表前同行评审不该是科研评估过程的结束,期刊应该要让文章在发表后也能被审查和公开讨论,这样就能及时发现已发表工作或出版过程中的任何错误。从一开始的初步审查、挑选审稿人到做出最终决定,编辑是决定文章的命运的关键人物,因此他们的警觉心和裁决权是保全期刊同行评审不受操纵的关键。虽然同行评审在学术出版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倒,但需要唤醒学术出版界知道同行评审系统面临的挑战。期刊编辑、出版社和作者需要一同携手破解这个问题,捍卫强化学术文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9813-1269707.html

上一篇:文献综述,5 步搞定!
下一篇:谁算是论文共同作者?
收藏 IP: 101.88.135.*| 热度|

1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