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最新影响因子已公布,你淡定了吗?

已有 14150 次阅读 2018-6-29 09:00 |个人分类:国际发表要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又到了一年一度影响因子的热议时期,影响因子在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是不争的事实,但如同科睿唯安 InCites 研发部门的总经理 Emmanuel Thiveaud 在新闻稿中所说:『引文数据确实能为了解期刊表现提供独特而有价值的视角,但这并不是全部。期刊的价值是多方面的,研究人员、期刊编辑和出版商都需要更多的信息去评价一本期刊。』影响因子并不是学术发表的一切依归,在挑选目标期刊的时候,也绝对不能只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

你用对了吗?

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其在一定时间段中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目前采计期间为两年。以此定义为基础,我们来看看影响因子的正确与错误用法:

IF的正确用法 

  • 评价期刊的权威性

  • 比较同领域中不同期刊的权威性

  • 协助图书馆人员管理单位的期刊订阅名单

  • 帮助研究人员鉴定领域内该留意和适合投稿的期刊

  • 方便出版社比较预期和实际的引用次数,并和领域内的其他期刊进行比较

  • 供出版社进行市场调查

IF的错误用法

  • 评价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和研究人员的学术表现

  • 比较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

  • 资助机构将影响因子作为分配基金的依据

  • 作者将影响因子做为筛选期刊的唯一标准

  • 评等委员会使用影响因子来预测研究人员未来的成就

  • 作者以影响因子为准则与同行进行比较

常见误区

期刊影响因子测量的是期刊的质量,而非单篇论文的质量。

影响因子重点是期刊里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而不是单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根据众所周知的 80/20 法则,一个期刊的顶尖 20% 论文将占其总引用次数的 80%,即使是《自然》等顶级期刊也不例外。一篇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并不表示论文本身具有高影响力,甚至可能完全没有任何收到引用。反过来看,一个期刊若在某年内有几篇论文被大量引用,那么就可能让期刊的长远影响力出现异常的趋势。

只考虑在两年内有被引用的论文

在计算影响因子时,采计的仅是某期刊近两年内论文被引用的次数。然而,不同学科领域的引用趋势不尽相同。例如,健康科学论文在发表后一般很快就会被引用,而社会科学论文则通常是在发表两年后才会被大量引用。因此,在超过两年时间段外被引用的论文,其真正影响力常被忽略。

没有评估被引用的真实性质

期刊里的论文一旦被引用,不论褒贬,都会算进影响因子。即便论文被引用的原因是负面或被指为低劣研究,对期刊的权威性却还是能有正向影响。事实上,即使是被撤稿的论文还是能帮助期刊增加影响因子,因为论文一旦被其他论文引用,即使被撤稿也不会期刊影响因子有任何影响。

只有考虑被源数据库收录的期刊

我们都知道,只有收录在 Web of Science 的期刊才有影响因子。做为源数据库的 Web of Science 虽然期刊数目不少而且每年更新,但毕竟没有包含所有的期刊(尤其是以英文以外的语言出版的刊物)。没有被 Web of Science 收录的期刊将不会有任何影响因子,自然也会被排除在比较名单之外。

受期刊发表的文章类型影响

综述文章通常会整理介绍先前所有的相关研究,一般来说被引用的次数会比其他类型的文章高。因此,发表综述文章的期刊往往会有较高的影响因子。

在国际学术界而言,过度追捧影响因子的论调也在被逐渐削弱。意得辑专家视点曾经邀请 MIT 博士 Rishabh Jain 为我们撰文,他在文中提到『发表成本』的问题。

发表高分期刊的成本很高,这里的成本包含研究人员需要投入的时间。要做出足以通过期刊初步审查的研究结果可能就要花很多时间,甚至这些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文章不过是将大量的单独成果集合在一起讲述一个故事,只要看看这些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大量的补充材料信息就可以知道了。

还有,这些期刊的审稿周期通常很长,审稿人认为他们有责任让作者努力改善“影响力”和“重要性”,这些对作者来说都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发表高影响期刊)经常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审稿,发表时程更长了。一项研究显示影响因子与发表时程之间大致的关系:

IF.png

图片来源:http://www.nature.com/news/does-it-take-too-long-to-publish-research-1.19320

从上面的图片可以看到,低影响因子期刊的发表时程这么长可能是因为现在有很多期刊手上没有资源和系统可以快速完成审稿。高影响因子期刊的发表时程延迟可能是由于对审稿的期待较高,或是审稿人要求大量修改所致。

在 Rishabh 博士看来,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固然有好处,不过这里面的投入产出比也要科研人员在发表之前耐心衡量。(完整文章请参考:追逐影响因子:值得吗?

衡量期刊质量

那么除了影响因子,要怎么样才能真正客观衡量期刊质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当下受数字出版大潮影响的学术出版业在引用方面有哪些国际趋势:

来自非作者国家的引用涌入

引用是学术写作的核心,作者通过引用来提供读者与论文主题相关的额外信息,2015 STM 报告显示引用数对比论文发表数自 2003 年到 2008 年增长许多:发表数成长 33%,而引用数则增长了 55%,就全球来说,单篇文章的平均引用数在 1992 年是 1.7 次,2012 年是 2.5 次,造成这个趋势的原因有三:

  • 文献数量的增长

  • 作者合作增加

  • 参考文献清单变长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全球化对引用造成了影响,来自非作者所属国家的引用增加。由于跨国合作和国际研究意识的增长,国际引用,也就是作者引用国际期刊上、非自己国家的文献,在过去 20 年间逐渐增加,尤其是主要的科研大国。唯一的例外是中国,国际引用的比例从 1992 年的 69% 降至 2012 年的 49%,暗示着中国的论文产出多被自己国家的人使用。

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杂志上的文章也有不同质量

期刊影响因子代表期刊在特定时间段中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因此高分期刊一向被视为有高质量的文章,但 STM 报告指出:「50% 的引用来自 15% 的文章,90% 的引用来自 50% 的文章。」期刊中最好的文章收到的引用数可能比后半的文章多出 9 倍,期刊中也有许多没有收到引用的文章。

引用情况因领域不同各异

引用的情况根据研究领域不同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合作的关系。基础单一的研究领域一般有比较高的影响因子,而较窄门或应用领域相对来的低,所以数学领域的平均 IF 是 0.556,而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的 IF 则有 4.763,这中间的差异可以大到某领域中的顶级期刊 IF 低于其他领域中后段的期刊。作者一般偏好参照自己的研究,合作情况也因研究领域有所不同,每个领域的平均引用数也有所不同,然而,要比较不同领域的引用情况,可使用领域权重来调整引用数。

替代指标的兴起,记录单篇文章或单位作者影响力

尽管期刊影响因子有许多的争议和缺陷,它始终是评价作者工作影响力的标准,不过最近几年陆续有人提出可以补充引用数和下载数的指标,更全面的衡量单一工作的影响力,现在有在使用的几个热门指标有 Altmetric、SNIP (Source Normalised Impact per Paper)、SJR (SCImago Journal Rank) 和 H 指数等。此外,大家也开始在意单篇文章和个别作者的影响力,Kudos 和 ImpactStory 就是这类型的指标,使用单篇文章指标的一个挑战是很容易有人为操作,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单一指标。另一个计算单篇文章影响力的方法是社交网络活动,虽然社交网络在传播科学上才刚起步,已经有人质疑社交网络用来衡量长期影响力的可靠性。

早期文章相较过去被引用的频次增加

根据谷歌学术上一群研究人员的观察,引用的行为已有改变。比起过去,现在作者引用更多早期文献,而非顶级期刊也有更高的几率出现高引频次文章。这个研究的作者相信互联网的出现,让科研文献更容易被发现与取得,促使了这些早期发表在非顶级期刊上的文献重新被注意到。

专利引用衡量更广的影响力

专利引用指的是引用具有专利的科研文献,专利引用被视为跨越学术的影响力指标,因为这代表这研究论文和创新之间的强力关联。专利引用一般发生比文献引用晚,主要是因为获得专利的时间较长,举个例子来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分析论文发表五年后的 11 年间的表现,专利学术文献在 2003 到 2012 年间从 12% 增加到 15%,主要被引文章的领域为:生命科学 (48%)、医学科学 (23%)、化学 (11%)。

数字化趋势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意得辑专家视点主编 Clarinda Cerejo 曾撰文讨论数字化引用指标趋势:

在现今的数字化环境下,我对影响因子有了些新想法。数字化对学术发表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我想用个关于自己的小故事来说明这个情况,我很喜欢煮饭,也算煮得不错,看来因为妈妈的遗传。我很清楚地记得我的妈妈很宝贝她的食谱,她会把书拿出来,抹干净上面的灰尘,找出她很多年前曾经煮过的菜的食谱。但我自己却从来没有买过食谱,我通常是想到要煮什么东西就上网搜寻,看看一道料理的几个不同煮法,然后用我自己的方式混合那些料理方式,煮出属于我自己的料理。所以这样看来,我只有一个巨大的食谱:在浏览器中收藏的许多博文。

那么我们回来看,现在科研作者仍然认为影响因子是决定目标期刊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作者是否在意期刊是不是有发表过相关的文章?研究人员在写前言和讨论章节时,会用关键词来搜索相关的论文,然后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些论文。他们会因为这些文章发表在分数比较低的期刊而不引用吗?影响因子的基础是期刊中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但却被用来评价整个期刊的质量,这不是很讽刺吗?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表研究被证实无法重复,越来愈多的论文被撤稿,媒体曲解、夸大、误报发表研究的用途,越来越多作者抱怨期刊的撤稿原因不够透明,这样看来,期刊的影响因子多少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回到我刚刚提到的烹饪比喻,当我在看网上找到的食谱,我觉得下面的评论、评分很重要,看其他人照着食谱做的经验如何,他们对食材比例调整有什么建议。不管是什么领域,消费者的评价是质量和成功的指标。将这个想法延伸到学术界,研究人员是期刊的消费者,不管是传统订阅制期刊(读者付费)或是开放获取期刊(作者付费)模式,作者都是掏钱的人,是不是应该让消费者发声,将消费者的看法纳入期刊排名评价中呢?

至于我是怎么看期刊质量的,我希望有个论坛让作者评价期刊,根据期刊投稿要求说明是否清楚,如何处理投稿论文,有多快回复作者咨询等,让作者点评。应该要有个权威单位决定期刊排名,决定排名的标准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外,还要看期刊审稿的完整性跟同行评审程序。

至于研究论文,引用指标跟 altmetrics 都是很好的工具,不过它们单独来看都不够完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研究,不论研究方法先进或可疑,都该有被引用的机会,在社交媒体上被讨论,因此正确考量这些要素变得很困难。另一方面,如果单独使用这些指标的话,研究论文的“影响力”就很容易判断,或是说很容易被出版商或作者单位在宣传发表文章上的预算影响。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学术发表与出版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有更多的科研作者和读者将能够参与到学术发表的过程中,对于期刊方面也会发生更多的变化。这将意味着会有更多元化的指标来评价期刊,而不仅仅是单一引用数。

最终会不会有一个系统性的方法来评估期刊质量现在还无法断言。但是作者投稿的方向将会成为指标,如果科研作者依然仅依赖影响因子来决定投稿方向,那么任何一个有创新性的指标都会因此发展的更缓慢。而我认为,这不利于学术发表,也是不利于科研进步的。

******  ******

了解各式科研发表议题,就来“SCI 发表辅导”

202740amgkz73cq7nghcgz.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69813-1121313.html

上一篇:常见拒稿原因,你都注意到了吗?
下一篇:你的研究大家都看懂了吗?5 步简化研究传播语言
收藏 IP: 43.243.80.*| 热度|

2 杨正瓴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