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的考古节目中说,在殷虚出土文物中有不少酒器,说明那时酒已经是很重要的物品了。接着考古专家说,当时做酒所使用的原料是稷,即黍子。由此可知,种黍子,做米酒(我们叫黄酒)至少已经有3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想,在从商朝到上世纪50年代的3000多年中,尽管种黍子、制米酒工艺上会有些改进,但过程和模式应该基本相同。有可能我们这代人是我国见证这种纯手工种植黍子、制作米酒全过程的最后一代人了。尽管我基本上没有亲自动过手,但亲眼见过我父亲上述操作的全过程。另外 ,我小时候使用的苕帚全是用黍子带穗的茎作为原料做成的,用2篇博文把这些内容简要介绍一下,省得几百后还得进行考古、费力推测来确定其制做方法了。也算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点记录吧。
黍子(如图 来自网络),在我们那里既指这种植物,也指它的果实。其果实碾出的米我们叫黏米,因为它是黄色的,颗粒比谷子碾出的小米大一些,所以也叫它大黄米,其特点是黏性(即糯性)的。小米一般不是黏性的。但也有少数品种的小米也有一定黏性,我们把这种小米叫黏小米,与黍子产的大黄米区别。
黍子的种植与其他粮食作物基本相同。春天播种,生长过程进行施肥、锄草、浇水等田间管理这些不必多说。它的成熟比出小米的谷子早,是在24节气的处暑左右。我父亲说过,记住处暑两要点:一个是处(除)暑,即酷热天已经过去,另一个是处(除)黍子,即收割黍子。
我们那里黍子的脱粒也有特点: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压,而是用镰刀的刀刃把它的果实、即种子括下来。把得到的比较完好的茎和穗捆成把,头朝下放好晾干,就成了制做笤帚的原料,苕帚的制做方法网上有视频,这里不再赘述。主要是其扎紧的方法很巧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做成的笤帚如下图。我小时候我们那里都是使用这种笤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范振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3788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