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英
历史 文化89:童年时的拜年
2021-2-13 15:38
阅读:2348

今天是正月初二,拜年还不算太晚,我首先给各位老师拜年!并祝大家牛年安康幸福,阖家欢乐 !

政治家们谈百年之大变局,我用小事说些百年之大变化。今天说说解放初我老家的拜年。

我老家在石家庄元氏县西部的太行山区,说的当然只是那里的风俗习惯。

当年老家那里除夕晚上不太熬夜。一般大约10点左右就睡了。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赶紧洗脸、穿新衣、煮前一天包好的饺子吃(也有先不吃饭的)。吃过饭[1]天就就亮了,把院子打扫一下,铺张苇蓆,接下来就是拜年。

未婚女孩不去拜年,结婚后要拜年,但一般也只给公婆、叔婶、伯父母等亲缘关系很近的人拜年。至少头一年长辈会给点钱。中年以上的妇女很少去拜年

所以拜年主要是男性给长辈拜年。那时拜年,即使不是标准的磕头,至少也要双膝下跪。

一般是先在家给父母、爷爷奶奶拜年,长辈会给小孩少许压岁钱。接着去给本村的长辈拜年,一般是同一家族的同一辈的一些人一起去,若他们有5、6岁以上的儿子也要带上。所以多是一群一伙的,从一、两个人到20多人。拜年过程中还会有分有合。

我们苏庄村不大,所有本家族的在世的长辈都要拜到。在我们范姓中,我的辈份较大,都是跟着大哥哥们一起去,大概需要去的有近30户。到一家,会有大人大声说:某某叔叔婶子(或爷爷奶奶等),我们来给你们拜年了”。主人从屋里出来,大家 一起给他们磕头。如果男主人也出去拜年了,大哥哥会说:我们磕的头记在这里了,让他回来收下。所以全村本家族的长辈,我几乎都能叫出名来(有些是小名),并且知道辈份。

苏庄村姓张的最多,他们有的人可能需要去50多户拜年。估计要需2小时以上。

因为这时间大家都出来拜年,那时村里的大街上,即使不能说摩肩接踵,至少也是人来人往。都是本村的,互相都认识,各群在街上碰面时都要打招呼,互相祝福,显得喜气洋洋。配上红对联、各种红灯笼、街道上方掛的很多刀叉[2],以及爆竹声等,显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肯定能称得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有初二回娘家的习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外甥也跟着去给舅舅、外公(我们叫老爷)等拜年。

时间过的真快,我已经好几十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不知道老家现在怎么拜年。我所在城市现在的拜年,简单的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就不浪费时间了。

 

说明:[1]当时我老家那里只能说“吃过饭”或“吃了饭”。不能说“吃完饭”,因为在我们那里“吃完饭”的意思是穷的吃完这顿饭,下顿就没有饭吃了,不吉利。所以忌讳说“吃完饭”。

[2]刀叉:也叫夜个叉(大致是这个发音)。是用长约3尺、宽约2尺的纸做成。下部是燕尾形的叉,4张一组。印有图画,并且每组印有“吉祥如意”(每张1字) 、“过年快乐”、“恭贺新喜”等字。上部边沿贴在绳子上,横挂在街的上方,以增加的节日气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范振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27201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