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lz

博文

日本的论文博士 精选

已有 16519 次阅读 2012-10-16 12:21 |个人分类:教育漫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 office, style, 日本, black

日本的论文博士

日本的博士学位授予分为课程博士和论文博士。19191945年期间,论文博士是博士学位授予的主要形式。战后日本的课程博士的比例迅速上升。在1964 年以前课程博士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主要途径。1965 年以后论文博士再次成为主导地位,并将这一优势保持到现在。因此,在日本论文博士是获得博士学位的主要途径。

论文博士属于学校外教育的,没有课程学习和考试制度的,以个人独立科研成果为主要考核的,学位授予机构实行目标管理的学位授予形式。

虽然论文博士没有课程考核制度,但是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博士论文的评审过程及结果必须向文部省汇报,并且论文要在规定时间内出版印刷,大学院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目标管理。

论文博士的申请过程完全是一种个人行为,从选题、科研、论文构成到学位申请,都必须由个人来完成。大学教授和导师的意见只是作为论文博士申请者的参考,不对他进行直接指导。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学科内尤其普遍。日本的博士论文考核特别注重其内容的独创性,这是论文质量评估中最为重要的指标。完成的论文怎样才具有独创性是博士生在写作论文时遇到最大的难关。因此有些人需要花费几十年的功夫才能达到这个水平,提交出论文博士要求的博士论文。

日本的论文博士虽然不完全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但是也有完善的制度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学校教育法》的第68 条第2 项、1953 年公布的《学位规则》以及1974 年公布的《大学院设置基准》中有关博士学位的条例都涉及到论文博士的内容。

 

战后日本的论文博士制度的发展迅速的原因:

1) 课程博士生并不受人才市场的十分欢迎

课程博士生在日本的人才市场上并不受到十分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1)日本的企业很重视职员的教育,职员进入公司后都要接受公司安排的岗前培训研修,并且认为一般的大学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在接受公司的培养后就能够胜任工作,不一定需要博士生。(2《劳动基准法》中所规定的博士生的待遇要比大学毕业生高得多。(3)一般企业和政府机关都认为博士生的学问太过于专业化了,很难适应工作中所需的弹性和柔软性的要求。这样,课程博士生毕业后的出路几乎只有做大学教师这一条路。因此报考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相当的少,每年的最终录取人数只有招生计划数的55 %左右。也有许多人考虑到就业问题,放弃课程博士而选择了论文博士的道路。

2) 课程博士的论文博士化

大学院设有博士课程和各类讨论会,有时也聘请外校的教授作专门的讲座。但日本的课程博士没有明确的在校学习内容和课程体系,也没有定量的学分要求。对于研究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关口是如何在3 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并且通过答辩。可以说博士论文和答辩是最为重要的考核。博士生经过大学院3年的学习后,不能按时提交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生很多。例如,1987 ,人文学科有85 % ,社会学科有78 %,理工类学科有34 %的理科和32 %的工科博士生没有按时完成。 这些人中博士课程的成可以再保持3或者说以后3年内博士课程的成绩有效。如果在3 年内不能提交博士论文将会失去课程博士的资格。由于许多学生在规定期间不能获得博士学位,所以只得走论文博士的道路。这导致了课程博士向论文博士的转换,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学科最为显著。

3) 企业具有比大学更为优越的研究条件

企业与大学的研究条件的差异是理工科博士课程的入学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理工科的硕士生在毕业后在企业研究所或独立研究所工作,这些地方的研究条件常常比大学好,科研资金充沛,试验设备也比大学实验室先进。只要本人有获得博士学位的意愿,可以通过利用企业的有利条件,一边工作享受职工待遇,一边继续研究,提交高质量的论文, 获得论文博士。

 
论文博士的考核,在提出论文之前,先在学校找一位相关的联系教授,负责论文的申报工作。没有课程的考察,但要填写一些申报表格,包括学历,科研工作经历等。一般的学校论文博士的小论文比课程博士要求多一篇并且要求学位论文具有创新和系统性。然后,要经过3次答辩,第一次,讲座内答辩,第二次,学科内答辩,第三次,正式答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0818-623138.html

上一篇:日本ips细胞生成卵子研究成功为人造生命开辟道路
下一篇:中国当代校园大学生浮躁不是“年龄之过”
收藏 IP: 221.11.46.*| 热度|

10 朱志敏 梁建华 李土荣 李宇斌 于涛 陈儒军 刘淼 吴锦宇 唐常杰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