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糕上“长”出青霉素
说到食品中毒,年近七十岁的藤岛先生说:
他们小时候,把长了绿毛的年糕擦擦就吃了,也没有问题。他开玩笑说,那就是吃青霉素!
啊哦哦……!我不是学医的,在我的常识中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可我从来没有想过它离我们那么近,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他的话在我的脑海里变成了一幅幅画面,那是长在馒头上、面包上的霉点: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难道那就是青霉素、黄霉素、红霉素?!
是啊,科学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无论多么高大上的科学,其实丝丝缕缕都与我们的生活有关,细心观察身边生活的点点滴滴,“以毒攻毒”是杀菌的根本。
我们生活在一个细菌的世界里,
无菌不仅难得,而且难以长继。
有菌是常态,“以菌制菌”是大道。
所以,预防针不是预防药,而是注入少量的有害菌,
给予身体“御林”菌军一次次练兵的机会,
待到大规模菌敌入侵身体时,可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生命的世界,
是无数无数肉眼看得见、看不见的生命集结,
相生、相杀的连续……
这就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机理!?
如此想来,同类生命,该和平相处?还是该互相残杀?
……
回首青霉素的诞生------
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这真像一个奇迹!”弗洛里说道。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二战宣传画:感谢青霉素,伤兵可以安然回家
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红叶随笔 2017/08/3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6-4 0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