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成和
原子核壳层结构的投稿感想
2022-7-14 16:48
阅读:2362

 原子核内、核外的关联结构的投稿

                                                   晏成和

这两个月没有发新博文,可是每天都有近500位高学历、高水平的朋友光临,在此深表感谢!

这些时,把之前写的核内外关联结构的文章整理成为正式论文、向国内相关期刊投稿。一刊不中、另刊被拒,已经是毙了,还有什么可说?投的是不是没有创新、毫无意义的垃圾?在此,先发一个亮点评述:

原子核外电子为什么是按2/8/18能级排布、是否存在有内在原因?百年来,学界只能猜想核内的质子、中子只是混合成团挤在一起(图一),原子核内是什么结构?成为科学的最高机密,70年核科学难有进展。

本研究对核内辐射的α射线-氦核,以及对幻数元素的原子量全是n4的关注,发现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核内氦核的微结构(图二)。第一次提出:在核内,质子首先结合成氦核四面体微结构,向四个面的空间扩展连接更多的氦核,形成氦核1/4/9…分层环绕壳层结构。一个氦核可关联2个核外电子,这正好与核外电子能级排布2/8/18…内外呼应。为原子核内结构与核外的能级结构关联找到了逻辑依据。(图三)

利用以上核模型,还可以合理解释幻数实验结果和放射性实验结果,解读U238稳定及U235发生裂变的原因,印证了核内外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能解读各种同位素的半衰期巨大差异的原因,本文是百年来对核内结构探索的重大突破。

                    image.png

图一  现在物理学中的原子核 (图片来自百度)

百年来,学界只能猜想核内的质子、中子是像红豆、黄豆一样混合成团在核内挤在一起。此图广为流传几十年。

           image.png

            图二   质子的三种微结构 中子 核元 氦核 

 自然界没有发现单个的质子,核内也不可能呈现游离的质子,只发现过中子和氦核,这表明质子必须与电子结合成一种微结构,以微结构的形式规则地存在于核内。

  

              image.png 

     图三  核内氦核结构(中图,氖原子核示意图) 

一个氦核联系两个核外电子,核内氦核的1/4/4的结构关联并决定了原子核外电子2/8/8的能级结构,为原子核内结构与核外的能级结构关联建立了逻辑依据。


以上是应某刊要求写的亮点评述,完全符合某刊对稿件的5项要求。

1、是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是人类第一次提出核内外关联结构。

2、有重要科学意义,是热点的科学前沿;*是核内结构0到1的突破。2020年8月刚刚召开全国核结构科学大会,此文当然是科学前沿、热点。

3、有创新思路,创新发现;*依据氦核四面体、幻数元素的稳定性两条线索,发现核内微结构和壳层结构,并且与核外电子能级结构互证明。

4、对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研究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能解读核内衰变、裂变原理,对同位素衰变原理和半衰期周期有了解释。

5、有可读性和启发性;*全文依据的是对自然事实的逻辑推演、如同侦探,思路环环相扣,文章具有可读性,亦可以启迪思维。

如此全面符合贵刊对稿件要求的文章却不能录用,实在可惜。但愿期刊不是以头衔、背景……“五唯”取人,不应是当代叶公。

投稿被拒,按科学网秦四清先生的《为何高创新性论文易成为睡美人”》文章分析,原因有二:

1、超前的学术思想  创新性越高,说明创新者的学术思想越远超当时的认识水平,其初期工作往往由于同行的认知局限,而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是胡说八道。此时,论文难以发表在高大上期刊。 

2、僵化的学术壁垒    高创新性工作,往往推翻了以前认知或开创了新的学科领域,对旧的思想体系和利益格局具有毁灭效应。因此,受其影响的各种利益集团和学术团体,往往以各种方式抵制之,如不传播之和不邀请创新者参与有关学术会议,以至于其工作长期鲜为人知。

拙文被拒以上两个原因兼而有之,此外还有“五唯”、标准错位、同行评议等等原因。拙文依据的事实清楚、逻辑缜密,是核内结构0的突破、重大创新。作为审稿大人应该有一点起码的逻辑分析能力,文章通过氦核分析发现核内结构为氦核1/4/9…分层环绕的壳层结构,这正好与核外电子能级排布2/8/18…内外呼应。科学探索了一百年,这么明显、梦寐以求的逻辑联系您竟然丝毫不为所动,这毙稿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

大笔一挥、毙了。然而幻数实验事实、氦核四面体结构都指向1/4/9…的壳层核结构,这是任何科研人都绕不过的事实,枉顾事实只能继续在迷茫中跋涉,延缓科学进程。我不想看到年轻人在错误路上摸索,接下来我会把投稿全文在科学网全文刊出,开拓思路,证明华人的科学贡献。也等待“聪明人”抄袭,在外刊上“率先发表”。

                                2022/7/11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晏成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066-134724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