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难忘的这半年——经历和感悟 精选
2022-8-4 09:21
阅读:10113

微信图片_20220320131337.jpg

(一)居家办公

今年2月21日,是我校春季学期的第一天。

此前,在寒假,我忙着写书、审稿、改论文、听写作网课、看报纸、和家人外出,日子过得很充实。

没想到,开学没多久,这座城市就出现了零星的阳性病例。3月11日,我们接到通知说中小学接下去要上网课。3月13日晚上8点,我校进入了准封闭状态,教师想走的可以在此之前离开,想留的就要一直住在办公室。我带着手提电脑,回到家中。

我平时在学校办公也是坐在电脑前面,那么坐在家里阳台上也能办公(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抓得很紧,我作为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工作任务更重了)。中午闲暇时,我开着车到附近的超市“买买买”,把冰箱塞满了。

(二)进校值班

000微信图片_20220509171732.jpg

过了几天,我被要求在连续两天测核酸之后,进校值班。我马上开车出去到核酸采样点。第二天我再准备开车出去,不料,小区被封闭了。我最终在3月24日进入学校附属酒店隔离,到3月26日被转运到江湾校区。

在学校值班的内容是每天巡查系楼,并组织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开展线上听课。当然,我同样可以审稿、改论文。需要吃住在学校。

原先预定在学校值班一个星期就可以回家。不料,3月31日,学校出疫情了,进入了封闭状态。这样,我一直在学校待到5月15日,整整50多天。

我就像记者,喜欢去发现和体验。比如,我有时候会去上海郊区看碉堡,我还会浏览一些“探险家”的网文,了解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到学校值班,一方面是我的职责,另一方面,我也在体验和平时不一样的学校。借巡查实验室之机,我看到了前几年搬进新大楼的同事们的实验室,看着他们实验室的布局,想象着他们的课题组是怎么运行的。我还借送饭、巡楼之机接触到了别的院系的老师和我们大楼很多原本我叫不出名字的研究生。我还看到了学校在抗疫期间种种努力,也感受到了工作上的种种压力。

在学校的日子比较平稳,即你不要期待着第二天突然就能出去;你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而我的妻女,在小区里一天天地等着。幸好,小区的物业和保安人员非常给力,小区也有很多志愿者、“团长”,妻子经常把“团”到的食材照片发给我看。

在学校的日子过得很快。我抓紧时间,把一些“悬而未决”的事情(比如写书)多做掉一点。

(三)步行回家

微信图片_20220804092326.jpg

5月15日晚上,在离校申请被批准后,我拖着行李,步行回家。走在路上,只有零星的车辆经过。路上黑黑的,偶尔可以看到路边有塑料袋,里面装有废弃物。可以看到远处居民楼亮着很多灯,但他们都出不来。

这座城市是在6月1日正式放开的。此前几天,我们已经拿到了出门证,可以每两天出去一下。我不但带家人外出走路,还骑着共享单车,到更远的地方去。我看到了马路空荡荡、商铺都关门,还到江湾校区大门口往学校里面张望。然而,一到了两个区的交界处,就被拦住了。

在家里,生活不愁,也可以办公,但我的压力还是很大——教师还是进不了学校,而且我还要组织在一个省的招生宣传。如果不能出行,那么结果不会好。

(四)招生宣传

微信图片_20220804093134.jpg

当机立断,我在6月6日买了去外省市的火车票,6月8日到当地,在指定的隔离点隔离了14天。

当时我想:既然能在学校值班50多天,我也能承受14天隔离。在隔离点房间里,我一天天地过着日子,审稿、改稿、学习招生宣传资料、准备线上直播、联系在上海的老师和志愿者,每天晚上12点之后睡觉。在这段“闭关”的日子里,我的工作效率非常高。

隔离完成后,符合当地的防疫政策,才能去中学宣讲,才能见考生及其家长。忙的时候,我的手机不停地有微信发过来,每天晚上十二点钟之后睡觉。

在几个星期的招生宣传过程中,我对我们学校、专业设置、考生需求和人际沟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见到了很多人,我也在思考:无论是写新闻报道(或者报刊文章)、当学术期刊的编辑、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是做招生宣传,起到的都是“催化剂(触媒)”的作用,这和我喜欢研究的催化有类似性

(五)听起网课

回到了上海,我花了几天时间看成堆的报纸和杂志,还继续听写作网课。

从事科学研究,需要发现现象、阐明机理。而一些写作网课里,也有授课者关于如何写作的总结。我听写作的网课,其实也是在“洞察奥秘”,虽然客体不同。

在写作网课有些吃力——授课者一会儿提到这部小说,一会儿提到那部小说。虽然授课者给出了小说的梗概,但我还是觉得很难进入具体的语境——也许授课者很明白自己在讲什么,但是我还是不清楚他/她提到的小说在讲什么。

于是,我把授课者提到的小说买回来,读一读,再回过头去听写作网课。这样更能领会授课者的意思。

这种感觉很好。这就好比,在网上到作为野外探险景点的一个碉堡的照片和定位,没有现场感。如果能到现场看一看,会有形象的感觉。到外地招生也是这样,光打电话没有用,还得跟考生见面才行。

(六)家庭生活

微信图片_20220804091613.jpg

暑假里,学校对持有核酸报告的教师开放。在去学校工作之余,我体验着家庭生活。

我始终在“买”和“丢”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我喜欢开车去超市买矿泉水、小包装零食,还去买电影碟片。但买回来后,满足于看到矿泉水瓶子一个一个地被筹集到家用垃圾桶,再被“处理”掉;满足于看到放零食的抽屉被清空;满足于看到一张张电影碟片在观看之后被扔掉,这样能节约家里的储物空间。我在订了很多报纸后,满足于每天在“剪报”之后,把剩下的报纸“处理”掉。然而,“买”和“丢”又周而复始。

我明白了,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描述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用“输入、转化、输出”模型。而家庭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也有“输入、转化、输出”。

在暑假,在家庭生活方面,我周而复始地去超市购物、去小区快递柜旁边拿快递、开信报箱拿报纸、用洗衣机洗衣服、晾衣服、用洗碗机洗碗、看碟片。间或,还需要给汽车加油、把车子开到卖汽车的地方做保养、请做汽车保养的业务员把汽车开出去做年检……而我的妻子,暑假在家里不但忙着工作,还忙着检查小孩的作业、负责小孩的起居……

(七)思考人生

微信图片_20220804093345.jpg

回顾了这半年的经历,我体会到:工作和生活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人也不是完美的。

比如:我买了很多书,在家里、办公室堆满了书,买书的速度比看书的速度都要快。手头的书可能到退休都看不完,这具有“讽刺意味”。这就好比,大学教师承接了各种审稿、做课题、开会的任务,如果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话,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总和远远不止每天八小时(或者说,如果认真指导手下多名研究生做科研、发论文、写毕业论文的话,很难轻松应对);但他们总是不得不把事情揽下来,take more than they can chew。

回顾了这半年的经历,我还体会到:人的一生,都是在天地之间寻找“上下文”。

听写作网课期间,找到讲课者提到的小说,买回来读一读,有助于自己了解网课的“上下文”。在工作单位参加各种业务培训讲座,有助于自己了解工作的“上下文”。周末在所在城市旅游、看博物馆、到商厦吃饭购物,有助于自己了解生活的“上下文”。平时看报纸,有助于自己了解社会的“上下文”。而我去学校值班、去外地做招生宣传、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看各种微信推文,无不是在增进自己对社会、教育和人生“上下文”的理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4988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