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博士生延毕未必是坏事,研究生教育需要时间“化蛹成蝶” 精选
2022-5-27 17:10
阅读:11519

mmexport1626613400307.jpg

又一年毕业季来临,而对博士研究生而言,“延毕”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话题,甚至已成为常态化现象。

今年上半年,“浙江大学博士生读博8年未毕业,选择送外卖维持生计”“清华大学教授建议对毕业时间进行弹性化管理”等相关话题,引发了人们对于“博士延毕”的关注与讨论。

为了解博士研究生延毕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科技导报》新媒体平台专访了我。

《科技导报》:

据了解,我国博士研究生总体延毕率超六成,而这一情况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很常见。我国理工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延毕情况如何?在您看来,哪些原因导致了理工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延毕?

马臻:

我在1998年到2001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当时据我观察,本课题组没有延期毕业的博士生,别的课题组延毕的博士生也很少。有个别博士生当时被导师要求延毕,会闹思想情绪,系里会请人出面调解。应该承认,当时的博导少而精,博士生也少。而现在,博士生招生规模扩大,博导规模也很大,博士生延毕成了一个常见的现象。

对博士生延毕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形容,而要条分缕析。

从延毕的原因来说,一方面现在学术界的科研条件更好,整体科研水平提高,对博士生培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另一方面,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并不理想,导致博士生要在短短的3-5年时间内达到毕业要求非常困难。这个可以理解——科研本来就是难的,而且毕竟是他们第一次读博士,并不“骁勇善战”。

第三方面,现在导师队伍扩大,很多年轻的教师也成为博导,不排除出现导师能力不足、指导研究生投入时间不足、导学矛盾等问题。

有的导师还不大愿意学生轻易地毕业,他们想让学生发表很好的论文,而倾向于把博士生毕业的事情往后推——让博士生一个劲地做实验、写论文,而不是及时写学位论文;或者即使博士生写出学位论文,导师也不让他毕业(当然,这不一定是导师刁难学生,也很有可能博士生确实没有写好学位论文或者没有做好系统的科研)。

总之,假设读博学制三年的话,在这三年中达到毕业要求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一些学校和院系已经把普通博士生的学制改为了四年。

《科技导报》:

博士研究生延毕对于学生本人、导师、高校分别带来了哪些影响?应如何确保博士研究生及时毕业,降低延毕的比例?对于已经确定要延毕的博士研究生,您有哪些建议?

马臻:

答:延毕对学生本人来说意味着更多时间和生活费的投入,也意味着损失了能够及时工作挣钱的机会。此外,还有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就是没有吃到一颗“定心丸”,不知道自己是否最终能毕业、在什么时候能毕业。

对导师来说,学生延毕并不一定是件坏事。有的导师说“延毕不正常”,这是因为他想用这种说辞劝学生努力做科研。而有的导师说“延毕很正常”,这是因为他想以此来说明他的学生延毕具有合理性。

从我的角度来说,导师让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延毕,这当然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学生诉苦而“放水”。但当我们讨论延毕话题时,也要搞清楚:学生为什么延毕?是因为自身不努力?是因为导师指导无方?

对高校来说,一定程度上的延毕是可以接受的。但超过一定的时间就“有问题”了。比如,某高校要求:如果导师带博士生延毕超过两年,那么该导师所在院系的招生指标就会被减扣,该院系于是减扣该导师的招生指标。

此外,过多博士生延毕或者延毕过长时间,会增加高校的管理成本。毕竟,高校的住宿条件、实验条件和研工人员配置本来就很紧张。

应如何确保博士研究生及时毕业,降低延毕的比例?这是一个多管齐下的工程,不是那么简单的。首先,招生时就要招收科研基础好、有科研动力的学生。其次,学生进校后,要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和科研技能学习。导师也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指导博士生,确保博士生能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而不是对学生不闻不问。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理应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对于已经确定要延毕的博士研究生,有哪些建议?

延毕说明自己在完成学业方面有一定的问题。有的学生科研能力不行,有的学生科研动力不足,有的学生没有取得理想的科研结果,还有的学生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结果,但没有写好毕业论文。

因此,博士生应多梳理自己的科研进展、学业进展,查找不足,缺啥补啥。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就像一块没有长好的硫酸铜晶体,放到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假以时日,这块晶体自然能长好。当自己长得比较充分,并最终通过论文答辩时,回过头去看,这段经历还是值得的。

《科技导报》:

在众多博士研究生延毕的同时,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增长,这是否会加剧延毕的情况,对我国博士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将带来哪些影响?

马臻:

如果学制不延长、毕业不放水的话,增加博士生招生规模必然会增加延毕的人数。于是,近年来一些高校加强了研究生的分流和退出机制,即让更多的博士生在中期考核、毕业预审等环节被分流和淘汰。

博士生延期增多,还会增加管理成本,增加研工人员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看到,当矛盾激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缓解矛盾或者解决问题。

在这一个问题上,可以预期的是:当延毕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最终博士生们都会改变自己预期,即考博时更加慎重,能够接受自己可能延毕的情况;在读博时也会因为有压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科研努力程度;如果延毕,那么也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科技导报》: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鲜少出现大师级的科学家,同时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也屡屡出现。应如何提高我国理工科领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马臻:

原先的三年学制较短。目前的趋势是延长博士生的学制,从三年延长到四年。还有的学校正在增加硕博连读(直博)的人数,这有助于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我认为,要想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话,博士生的时间投入、博导的时间投入以及资金投入都是重要的保障。

目前,很多研究生教育都以“达标”(就是通过3-4年的培养,让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为目标。虽然一些大学的校长提出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的口号,但在实际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并不是理想化的。有可能:实验室狭小拥挤、资金不足、研究生缺乏好的基础、导师时间投入不足。研究生虽然发表了论文,但经历了很多挫折,而且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并非他一个人完成的,很有可能导师给予了“加持”,论文里面也有很多别人的数据。

总之,研究生的起点不见得有多高,研究生的成长是个“化蛹成蝶”的过程。提出高大上的口号没错,给大家指出了目标,但要在短期内取得突飞猛进的改变很难。不但研究生的成长是个“化蛹成蝶”的过程,整个研究生教育也是个“化蛹成蝶”的过程,需要点时间慢慢改变。

《科技导报》:

近年来,博士生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引发了诸多讨论。一方面是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占比较小,另一方面,毕业生考公务员、到中学当老师等情况屡屡出现。这是否会引起博士生学历的贬值?是否应该根据多元化的就业需求,调整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马臻:

学术界并没有那么多职位。博士生毕业后去企业、工业界或者考公务员、当中学老师都很正常。博士毕业生为国家的各行各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且选择是当事人自己作出的,又有什么不可以?如果他自己真的很强的话,自然能在工作岗位上脱颖而出,也能够对自己所在的单位带来贡献。

我不认为博士毕业生当公务员、到中学当老师是博士学位的贬值。我倒是认为,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不要“著相”。

读博士也只是花3-5年时间,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锻炼的经历,但不要把读博当做是一种“要挣回来很多倍”的投资。

更何况,现在博士那么多,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不强、勉强毕业的。怎么可能每一个博士生一毕业都担任要职?

是否应该根据多元化的就业需求,调整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在这一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有尝试了,就是设立专业学位博士生培养项目。

《科技导报》:

对于有读博打算的学生,您有哪些建议?在您看来,哪些群体适合攻读理工科博士研究生?

马臻:

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能力准备、寻找适合自己的博导、提前进行文献调研,争取能够在读博之前就能进入课题调研的状态,提前开跑。同时,还要有心理准备和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就是说:要准备好读研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研究了很长时间,却发现得到的数据不能用,或者得到的结果别人已经报道过了;自己没有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导师对自己不闻不问或者对自己批评有加。

我这儿还要提醒一下: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不要总想着随便研究一下,就能产生能够发表在高档学术期刊的论文。读博期间,你很有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论文屡次遭遇退稿,自己的期望值逐渐降低,最终只求能够毕业就行了。这种心态的调整很正常。人还是要脚踏实地;面对问题,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想得多、做得少。

哪些群体适合攻读理工科博士研究生?

那些科研基础扎实喜欢探索和研究的硕士生适合攻读理工科博士生。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或者理论分析、计算能力,以及很强的论文写作能力

博士生毕业后不一定是去高校、研究所任教,也有很多博士毕业生去企业、政府部门工作,这个预期一定要有。

另外,读博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博士生还需要处好和导师、同学的关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4049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