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是由人构成的。研究生不可能脱离人际关系,单纯沉浸在科学世界中。
处理好和课题组同学的关系很重要。一方面,和课题组同学相处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化解问题能力。另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获得帮助,比如向课题组同学请教学术问题、仪器使用方法、就业选择以及如何与导师相处。课题组同学还是重要的人脉基础。
课题组同学之间可能会遇到什么矛盾?较常见的,是有的同学进课题组时“抢”了办公室比较好的座位,在办公室大声说话、把个人物品堆得到处都是,或者在办公室拉帮结派。也有的同学在实验室“抢”仪器使用,做完实验不及时清理,或者在缺少仪器配件时把别人的仪器配件拆下来。在课题组微信群或者在微信朋友圈议论课题组同学也会引发矛盾。
当研究生遇到学业压力时,一些“风吹草动”会使他们更加敏感。比如,有的研究生闹不开心,是因为他觉得课题组同学在议论他。还有的学生对别的学生看不惯,是因为他觉得导师对别的学生偏心。当别的同学很快发出论文,而自己做科研困难时,自己的压力就更大了,妒忌心就会产生。
那么,怎么处理好自己和课题组同学的关系?这涉及磨合和适应。刚进课题组,研究生对环境有种陌生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生慢慢了解周围人的性格脾气和行事风格,了解课题组的管理方式(例如每周开一次组会),也了解所在课题组的文化(比如是否一起去食堂吃午饭、是否一起参加课外活动)。通过在办公室、实验室、食堂、活动场馆、组会和答辩现场的各项活动和日常接触,自己和课题组同学的关系有可能会更加融洽。此外,还要注意承担课题组公共的事务,比如订桶装水、组织春游等。
处好和课题组同学的关系有何注意事项?注意不要触及同学的利益——未经许可,不要看同学的电脑、笔记本、实验记录本,不要把同学的私人物品和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借给别人,不要议论同学的隐私,不要“偷”同学的实验点子,不要在导师面前搬弄是非,不要在课题组微信群和同学发生争执。
讲个反面例子:我以前读硕士时,有一次我急着要用实验室的一台管式炉焙烧样品。我等排在前面的那位学生用完管式炉后,急不可待地把管式炉中她的瓷舟取出,看到瓷舟里面什么也没有,就把瓷舟洗了一下,装上我的样品,把瓷舟放到管式炉中加热。那位同学获悉后很生气,因为瓷舟里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有微量的样品。我的举动,造成她白费了一个星期的劳动。
学生在决定进一个课题组之前,最好和课题组全体成员接触一下,看看自己能否适应课题组的氛围,能否融入课题组。和课题组全体成员接触的方式包括到课题组和研究生面谈、参加课题组聚餐和郊游、参加组会等。
处好和课题组同学的关系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樊登《可复制的沟通力》(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出版)提到沟通力很重要——它可以提升人的社会竞争力,加速事业的成功,并且它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沟通之前要先明确目标——你要为自己、对方以及你们的关系分别创造什么;不尊重的沟通方式包括——喜欢给对方贴标签、忽视对方的感受、用威胁的口气说话、喜欢与别人攀比;沟通中切忌挖苦嘲笑;不抱怨,把握沟通的尺度;利用复述和认同感染对方;有效提问与倾听。有兴趣的研究生可以读一读这本关于沟通的通俗书。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3965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