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为《中国研究生》写稿 精选

已有 8082 次阅读 2021-5-29 14:56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图片4.png

我一直喜欢读书写作,任教前曾向各种报刊投稿,但鲜有斩获。

2010年3月,已成为复旦大学教师的我,把自己的留学经历整理成《生命中的一页》投给《中国研究生》,文章在2010年第4期刊登。

2011年6月,我应校团委科创部邀请,给备战“挑战杯”竞赛的学生讲课。讲稿《科研入门浅谈》在2011年第9期《中国研究生》刊登。

至今,包括本文,我已在《中国研究生》发表了22篇文章。

马臻《生命中的一页》中国研究生2010(4): 27-28.

马臻《科研入门浅谈》中国研究生2011(9): 40-41.

马臻《一堂职场课》中国研究生2014(7): 56-57.

马臻《研究生面临的困境和导师的建议》中国研究生2019(1): 45-48.

马臻《理解导师,认真读研》中国研究生2019(2): 43-45.

马臻《研究生做科研得步步为营》中国研究生2019(3): 47-49.

马臻《研究生准备中期考核得“对路”》中国研究生2019(4): 56-59.

马臻《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中国研究生2019(5): 52-54.

马臻《澄清对研究生教育的误解》中国研究生2019(6): 56-59.

马臻《导师寄语:当你遇到迷惘》中国研究生2019(8): 17-19.

景云《研究生应学会与导师沟通》中国研究生2019(8): 40-42.

马臻《进高校工作,研究生需要知道的那些事》中国研究生2019(9): 42-44.

马臻《考研面试的四大雷区》中国研究生2020(2): 40-43.

马臻《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中国研究生2020(3): 70-73.

马臻《理性分析研究生延期毕业现象》中国研究生2020(5): 58-61.

马臻《如何借助PPT做好你的报告》中国研究生2020(7): 61-64.

马臻《读研要使巧劲》中国研究生2020(8): 22-24.

马臻《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引言部分》中国研究生2020(9): 48-51.

马臻《应聘面试要学会“讲故事”》中国研究生2020(11): 59-61.

马臻《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中国研究生2021(1): 72-75.

马臻《做科研不顺?没时间找工作?解密读研时间管理》中国研究生2021(4): 42-45.

马臻《为<中国研究生>写稿》中国研究生2021(5): 42-43.

写稿的体会

最初发表的那两篇分别属于传统的介绍经历型和介绍经验型文章,没有使用什么写作技巧。

学习新闻写作给我打开了一扇窗。2016年,《解放日报》一位记者前来采访,写了篇关于我指导研究生的报道。看了报道,我觉得她的写作水平真高,于是我读了一些新闻学的教材,并订阅了一些报刊。

通过学习和写作,我“开窍”了。一篇普通的稿子或是机械地罗列一些“贴士”(tips),或是迷失在具体的叙事中。但好的稿子,形象和抽象相结合,既有故事的片段,也有观点、启发。并且,作者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说法,这样文章就更有味道。文章最好还要有三个小标题,这样更符合读者阅读习惯,文章也会有立体感。还要借鉴新闻写作方法,比如把“抓眼球”的直接引语或者场景放在文章的开头。

作者需要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积累。作者还要有一双“慧眼”,能把一篇文章放在时代背景下进行考虑,知道它的发表对社会具有什么意义、报刊为什么要发这篇文章。

基于这些“秘诀”,我为《中国研究生》创作出《读研要使巧劲》《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应聘面试要学会“讲故事》等“代表作”。

写稿和本职工作的联动

在我讲授的几门课当中,有一门“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学校研究生院领导曾催我写这门课的教材,但我难以下笔。

而给《中国研究生》写稿不一样。我可以“零打碎敲”,即每次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写作。有时我突然想到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就坐在电脑前,很快把初稿写出来,再反复修改。

我围绕着这门课的各个章节写稿,在《中国研究生》发表了系列文章——《研究生做科研得步步为营》《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引言部分》《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研究生回复审稿意见的门道》《如何借助PPT做好你的报告》《研究生准备中期考核得“对路”》《研究生应学会与导师沟通》

图片12.jpg

通过实践,我找到一个包含指导研究生、上课、写文章这三个元素的“运行模式”——我把日常指导研究生的心得整理成文在报刊发表,并把这些经验在课上讲授;通过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我更理解研究生教育,进而把讲课内容整理成文发表;我把发表的文章作为参考资料发给研究生。当学校征集课程建设项目或者“三全育人”案例时,我又把发表文章的目录拿出来,作为展示我相关作为的“证据”。

伴随着写教育相关文章,2019年我被推举成为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程技术组副组长,2020年我获得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提名奖,并成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主任。

和《中国研究生》故事的延续

我要求修读“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的学生写一篇和读研、科研相关的通俗文章。我对部分得A的学生说:如果愿意,可以把文章投到《中国研究生》。

还会把《中国研究生》专题征稿通知转发给选课的学生。曾有学生把稿子发给我,我预测肯定投不中,并把我的“审稿意见”告诉他们。在我的指导下,好几篇学生写的稿件在《中国研究生》发表。

这几年,我多次邀请资深HR经理老郭开职业发展讲座。他一边讲,我一边做记录。发表在《中国研究生》2020年第3期的《就业,你准备好了吗?》就再现了他的讲座内容以及我们回答研究生问题的现场。

最近,我看到就业专题征稿,就把微信推文转给了老郭,鼓励他写稿。他把一篇稿子发给我看。我说这篇稿子写得有些抽象,不大适合发在《中国研究生》,可以投《中国大学生就业》。他写的第二篇稿子投中了《中国研究生》。 

听从内心的召唤,找准定位

回顾自己为《中国研究生》写稿的事例,有些感慨。

如今,在校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有的高校一年甚至招收一万多名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和导师的压力都很大。研究生面对学业、就业和人生方面的困惑,做科研不顺、延期毕业、就业困难成了常见问题。导师忙于各种事务,没有太多精力指导研究生的方方面面。这时候,“公共导师”能提供积极正面的经验分享,就显得格外重要。

大学不乏有思想的导师,但很多导师没时间,也不擅长写通俗文章。于是,“公共导师”写指导性的通俗文章在报刊发表,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在如今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大学强调“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我找到了“要我做(需求圈)、我想做(激情圈)、我能做(能力圈)”的交集。

我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准服务研究生群体、反映研究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也成了《中国研究生》独特的“生态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288754.html

上一篇:清晨给研究生改论文,有话要说......
下一篇:研究生导师投身“三全育人”的鲜活案例
收藏 IP: 101.87.215.*| 热度|

30 李宏翰 郑永军 周忠浩 杨辉 杨正瓴 罗方雪 刘立 许培扬 黄永义 吴斌 张红光 张元新 杨顺华 董铭涛 彭真明 郁志勇 王德华 信忠保 王崇臣 罗娜 张晓良 刘继为 孙颉 潘发勤 郑强 郭峰 徐长庆 徐明昆 籍利平 何应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